当孩子们吃棒棒糖的时候,也许会有一个念头一闪而过:一根棒棒糖究竟能被舔多少次?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黄金紫团队的研究给出了答案:把棒棒糖放在一根被水流冲刷的管道中,通过延时摄影拍下棒棒糖的溶解过程。最终研究者得出两个结论:不管棒棒糖原来是什么形状,也不管水流速度多快,棒棒糖在即将完全溶解时的形状几乎都是月牙形;通过固体溶解的规律预测,对于直径1厘米左右的棒棒糖,大约要1000次才能舔完。
昨晚,2015年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一根棒棒糖能舔多少次”的研究团队摘得了本届科学奖的数学奖。此外,“蚊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滴砸死”、“呵呵的网络功能研究”、“一坨肉的365天”等科研成果或事件摘得了另8个奖项。
菠萝科学奖常被人形容为“脑洞大开、稀奇古怪”。它是由浙江省科协支持,浙江省科技馆与科技媒体果壳网合力打造的科学奖项,至今已是第四届。果壳网CEO姬十三告诉记者,菠萝科学奖希望通过征集科学领域内“有趣而严肃”的研究成果,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科学技术有趣的一面。
“雨天被蚊子咬”引发的研究
胡立德博士是佐治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和生物学副教授,他凭借研究“蚊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滴砸死”摘得本届菠萝科学奖的物理学奖。
“有一个下雨天,我和家人出门。孩子突然哭了起来,原来他的额头被蚊子咬了一口。当时我便思索起来,为什么雨天蚊子仍然在活动?”胡立德告诉记者,这便是他做这个课题的初衷。
按照常识,蚊子的重量比雨滴要轻得多。在研究中胡立德发现,平均一滴雨的重量大约是蚊子的50倍,雨滴砸在蚊子身上,就像汽车砸在人的身上。既然如此,为什么蚊子不会被砸死?胡立德捕捉了大量蚊子,用水枪模拟雨滴,并用高速摄像机拍下了蚊子被砸的过程。他研究发现,飞行中的蚊子之所以不会被雨滴砸死,是因为蚊子拥有强壮的外骨骼,而且会顺势跟雨滴一起下落,因此受到的冲击力比较小。
胡立德形象地将蚊子比喻为一个“武林高手”,它不仅外骨骼强壮,而且会“打太极”,“它被雨水扔来扔去,实质毫发无伤”。胡立德的研究也适用于其它同类型的生物,“越是小的昆虫,越能够承受比其个体沉重得多的打击,苍蝇也能在狂风骤雨中活下来,但再大一点儿的昆虫,比如蜜蜂,就可能受到雨水的伤害”。
这一看似“无厘头”的研究,却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蚊子会传染许多疾病,现在我们知道了雨水不能够抑制蚊子的活动,因此在雨天要采取些其它措施来灭蚊。”胡立德说,“此外,蚊子的特征也能启发人类,如何去制造更强大、更抗压的微型机器人。”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教授是菠萝科学奖的嘉宾之一,他亲手将物理学奖颁给了胡立德。“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斯穆特说,“在科学界,我们既有诺贝尔奖这样严肃、正式的奖项,也有搞笑诺贝尔奖这样有趣、另类的奖项,我认为科学奖应当以不同的方式去鼓励科研人员。”
好奇心驱动科学研究
姬十三告诉记者,菠萝奖的灵感来源就是“搞笑诺贝尔奖”,后者也是面向科研人员的一个科学奖,至今已经颁发了23届。这一奖项的评奖原则,是“乍看之下让人忍俊不止,继而会引发人们的深思”的科学成果。获奖者的“笑果”并非刻意为之,但他们同样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始研究,最终却得出了让人捧腹的结果。姬十三告诉记者,并非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适合评菠萝奖。菠萝科学奖和普通科学奖项最大的不同,在于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乏趣味性。因而适合向大众传播,具有良好的科普效果。
事实上,菠萝科学奖不仅让公众看到科学研究中有趣的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科学家严肃、乏味的刻板印象。
今年菠萝科学奖生物医学奖得主、来自郑州大学的王白石说:“我从小就喜欢动物,因此后来去学了动物学。我在山上呆了5年,一直和猴子在一起,从来没有感觉乏味,还觉得有趣。”王白石是郑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研究所路纪琪教授团队中的一员,从2009年到2014年,他们给猕猴拍照片、做预处理,然后用Matlab数学软件计算面部相似度,从统计学上证明了一个结论:有血缘关系的猴子长得更像。
“科学研究是充满乐趣的,这种乐趣的来源就是人的好奇心。”胡立德说。他做过许多有趣的研究,出发点都是这种纯粹的好奇心,“我常和孩子去逛动物园。有一次我发现,所有哺乳类动物都有睫毛,于是便据此展开了研究。科学研究的趣味就在于:它来源于生活,又解释了其本质。”
文汇报记者张小叶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