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与风险控制系统”在沪启动。该系统由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根据我国青少年实际情况和少年司法需要联合研发,并将在全国17个省市的未成年人司法工作中联网使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检察机关就与专业机构合作,率先尝试在办案中利用科学手段,对有明显心理偏差迹象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试,以分析其犯罪动因及性格特征,为教育挽救工作提供依据。20多年来,上海检察机关已经建立了全覆盖、全程化的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机制。
以往,检察机关最常用的心理测评系统是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临床心理学家哈撒韦和精神病学家麦金利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发表。题干设计根植于国外生活经历,且保留了国外的用语习惯,且有500余道题目,未成年人往往需要数小时来完成,易造成随意答题的现象。此外,它还必须依赖专业机构出具测验报告,且结论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刑事诉讼需要。
鉴于上述问题,上海市检察院从2013年起启动了“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与风险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去年12月,系统软件开发完成,并开始在上海检察机关进行系统试测,目前已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了406人次的测评。承办检察官普遍反映,测评结果对涉罪未成年人基本心理状况、人身危险性和重新违法犯罪可能性有了更全面的评估,为更多的适用非羁押措施、不起诉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依据。据统计,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试测期间,上海检察机关共对142名涉罪未成年人作出不起诉决定,人数较去年同期上升84.4%,不诉率较去年同期上升18.4%;对66名未成年人变更强制措施,较去年同期上升61%。目前,这些涉罪未成年人均表现良好。
据了解,“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与风险控制系统”由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问卷系统、涉罪未成年人风险评估系统、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组成。该系统立足于我国社会及文化背景,并以我国涉罪未成年人的特点为基础设计常模、制定量表,内容贴近我国未成年人生活,语言通俗易懂。该系统需要涉罪未成年人回答181题,实践中人均用时20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涉罪未成年人完成测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涉罪未成年人完成试卷后,系统能当场出具测评报告,提高了心理测评在刑事诉讼中的利用率,且办案人员可自行完成,满足在全国不同地区司法机关适用的要求。
上海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海检察机关将在试测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建立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与风险控制的诊断和分析体系、未成年人心理预警模式、未成年人心理干预档案、未成年人心理资料库。
文汇报通讯员施坚轩 记者刘栋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