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效果图。 新华社发
开普勒-452b位置示意图。 新华社发
继冥王星传来“证件照”后,又一件天文事件引起了媒体关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4日零点宣布,天文学家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确认在“宜居带”发现的行星开普勒-452b与地球高度相似。
虽然地球“兄弟”远在天边,但只要有它们存在,对人类来说就是一个慰藉:它不仅意味着人类研究地球多了一个参考标本,还意味着如果地球或人类被毁灭,我们在茫茫宇宙的征途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不管是地理上或是心理上。
“另一个地球”亮点在“恒星”
在开普勒望远镜的所有发现中,452b并不是最像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比如,今年年初发现的开普勒-438b,半径为地球的1.12倍。
不过,开普勒-452b所在行星系统中所处位置上与地球颇为类似。在上海天文台科普主管汤海明看来,那颗恒星与太阳更相似,而开普勒-452b与恒星的相对位置也更类似于太阳与地球:那颗稍早一些发现的行星所环绕的恒星,要比太阳小得多,也暗得多,而开普勒-452b所环绕的恒星,只比太阳重4%、大10%、亮20%,连表面温度都一样。
开普勒-452b的年龄预计在60亿年左右,比地球大15亿年,由于和地球相仿,科学家们能够把它当做地球15亿年后模样的“预演”。“就像我们看到老年人会发生的疾病,那么作为中年人,甚至年轻人,我们就可以提前有所预防。”汤海明说。
由于开普勒望远镜只能看到行星在恒星背景前的剪影,科学家们目前对这颗行星的构成知之甚少。最似地球的“兄弟”到底是由岩石还是气体组成?科学界仍无法给出答案。
地球“兄弟”遍布宇宙
和普通公众相比,天文爱好者对此次事件的反应平淡了许多。
一位资深天文爱好者表示,寻找类地行星是NASA的一项长期工作,所以隔三岔五就会向公众传递一些新发现:比如2011年,宣布发现了第二个“地球”;2013年,宣布发现三颗“新地球”;2014年发现一颗大小与地球几乎一样的可居住行星……这是NASA吸引公众注意力的一种方式,为其项目获得公众支持、获取经费“加分”。但这些持续吸引媒体眼球的做法,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公众的科学普及,培养了大众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开普勒望远镜于2009年3月发射升空,它尾随地球,沿同一轨道绕太阳飞行,其口径近1米的镜头始终瞄准着银河系的同一片星空,“注视”着大约15万颗恒星。在开普勒望远镜升空前,人类总共只发现了300多颗行星,现在已经骤增到4600多颗。
日益庞大的行星数为寻找宜居星球提供了方便——在行星数量足够大的宇宙中,总有那么一些行星与地球大小、质量、温度等要素类似。
上海市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赵君亮表示,曾有科学家估算过,在整个银河系的1000亿颗恒星中,只有几百颗行星符合“宜居”条件,最近一颗距离地球4000光年,昨天的发现显然让不少人对这一问题乐观不少。
太空移民仍只是美好的愿望
不久前出版的美国《科学进展》杂志刊登一篇报告指出,人类已可能在经历地球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来自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者们估计,目前地球上脊椎动物的灭亡速度,已经超过了地球历史上前5次物种大灭绝。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生命大灭绝发生在约6500万年前,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物种灭绝,有一种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这次灭绝。但如果这一天真要来临,人类怎么办?因此,我们必须在太平岁月中,在太空中为自己寻找可能的新家园。
赵君亮认为,寻找适合人类生存行星的标准十分严苛,除了行星的空间结构和地球一致,还需有构成有机生命体所必需的各类化学元素,甚至还需要有足够的磁场,为存在的生命张开“生命屏障”。即使这些条件完全符合,还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速度。
“想要跨越1400光年的距离不太可能,不过知道地球有那么多‘兄弟’,或许将缓解人类的太空孤独感。”赵君亮说。我们现在最好的行为也许是:心怀梦想,保护地球。
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