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心城市的未来
未来二三十年间,中国一批大城市的崛起乃至成长为国际中心城市,对于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一批大城市成长为国际中心城市,需要多种关键性的因素发挥作用。除了“核心功能”、“创新”、“开放”等只是跟其成长路线相关的几个,此外还有绿色发展、协调包容,等等,都对于国际中心城市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我们可以从功能层面上再提出一些关键性产业因素,比如,国际城市一般都是国际组织汇聚之地、企业的总部基地、著名的会展与传媒之都,等等,这些也是中国大城市努力实现的方向。
中国一批大城市成长为国际中心城市,面临着种种挑战。
比如,上海与北京是中国城市的骄傲,基本跻身国际中心城市行列。但上海的专家选取1990年、2000年、2014年等时间段的研究证明,上海每一元固定资产所对应的增加值实际上是减小的。北京的万元能耗在上述6市中是最低的,然而也比绝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的国际中心城市要高。
浓重的雾霾、水体污染等,都在降低大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内80%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过,要建国际中心城市的概念或口号,进取之心可嘉,但建立什么样的国际中心城市,需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定位。
一批大城市成长为国际中心城市,同样面临种种机遇,需要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比如,庞大的城镇化人口是大城市成长极其重要的动力;巨大的周边消费市场支撑着中国大城市的成长;“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帮助后起者实现弯道超越,等等。
更重要的是,在充分借鉴国际国内中心城市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中国的大城市有可能探索出通过走出一条创新、绿色、智慧、人文的发展道路,在关键性领域发挥国际影响力,成为国际中心城市。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城市发展中心研究员,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奚春、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孙景丽提供了部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