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 唐玮婕)一群经济学家围坐在一起谈论如何做网红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今天举行的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就上演了这番景象:当后浪推前浪的网红成为众多资本关注的对象后,网红也就在文化现象之外,披上一层全新的商业模式外衣。“风险与机会并存”,这或许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也是眼下文化与金融发生化学反应后的真实写照。
就在最近,文化与金融的结合催生了数个好案例与坏案例。所谓“好”,可以理解为金融成功助推文化发展,例如,有1000多万粉丝的视频网红papi酱融资了,1200万人民币,估值3亿,由真格基金、罗辑思维、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联合注资。所谓“坏”,则是金融成了文化的幕后黑手,例如,快鹿投资被质疑为拉高上市公司的股价,在其投资的《叶问3》票房上大肆作假。在论坛现场,对话嘉宾从各自的角度做出了解读。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网红现象抱着近乎于“存在即是有合理之处”的态度,“你可以认为这是全新的商业模式,新时代的年轻人需要诸如此类的文化消费。”至于是否出现估值泡沫,他表示,随着全球范围内多轮的货币大放水后,投资领域的“资产荒”、高估值预计会长期存在。
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表示,文化本可以借着金融的翅膀飞翔一把,但目前国内出现的状况是,在作品创作阶段,投资人就利用众筹来加杠杆,这是风险极高的行为,因为文化投资本来就不是旱涝保收的买卖,甚至还很容易亏钱,“至于利用票房造价来炒作股价,那就更是个别不健康的现象了。”
汪静波认为,要扭转乱象,还是要教育投资者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毕竟泡沫不会长期存在。在她看来,国内金融与文化的结合仍然蕴藏着大量的机会,包括三四线城市的影院建设、互联网视频、国内电影制作水平的提升叠加上文化市场的“口红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