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青)针对以哮喘和慢阻肺为代表的呼吸疾病呈现高发的趋势,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主办的“指南领行,共普呼吸”2016年中国基层医生慢性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项目日前在广州正式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启动仪式上指出,慢性呼吸疾病已经成为我国死亡率第四位的疾病。哮喘、慢阻肺呈现越来越高发的趋势,儿童患者尤其多。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大部分集中在基层医院,而基层医院的治疗现状不尽如人意,慢性呼吸疾病诊疗规范化势在必行。
我国约有2000万人罹患哮喘,但控制率仅为3%。同时,我国4300万慢阻肺患者中,仅有不到1/3的慢阻肺诊断是接受肺功能检测的,而仅有20%的基层医生了解慢阻肺的药物治疗。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基层医院在诊治慢性呼吸疾病时存在三大软肋,导致哮喘和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疾病控制率和规范诊治现状堪忧。
一是尚未建立客观的指标来对肺功能进行评估。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医院的医生通常是观察患者症状而非检测患者肺功能来判断病情。然而,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早期并无明显症状。而肺功能的检测,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判断患者情况,早期发现慢阻肺病情,以期实现早期干预、治疗。
二是治疗手段明显滞后。钟南山说,60年前,对慢性呼吸疾病采用的治疗药物就是“抗菌素+激素+氨茶碱”一类的药物。60年后的今天,虽然已经研发了许多新型药物,但这些药物在基层医院的可及性比较差。一些必要的诊疗设备如肺功能测试仪、雾化吸入设备等在基层医院尚未普及。
三是缺乏对慢性呼吸疾病患者的长期管理。在基层医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当哮喘、慢阻肺等急性发作前来就诊,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急性发作控制后,基层医生疏于对患者进行包括定期随访等在内的长期管理。而疾病反复发作,患者反复到医院治疗,就很容易造成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钟南山强调,如果对慢性呼吸疾病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和维护,就可以减少患者急性发作的概率,更有利于治疗。而已有的数据显示:3次急性发作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不到60%。
“咳、痰、喘这三个症状如果几个月不愈,就有可能提示哮喘或慢阻肺。儿童时期如果不控制好哮喘,成年后将会继续为哮喘所困,甚至有可能发展为慢阻肺。哮喘急性发作可致命,而慢阻肺则会对肺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直至死亡。因此,在幼儿时期就将哮喘控制好显得尤为重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申昆玲教授强调,雾化吸入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在我国大城市已被广泛应用,但基层医院受诊疗设备与诊疗水平等条件所限,普及率尚不足五成,而许多患儿更因此无法进行足疗程治疗,贻误病情。
据了解,通过2016年中国基层医生慢性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项目,计划对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家基层医院、3000人次呼吸疾病领域的基层医生进行规范化诊疗培训。同时,项目还将为基层医院提供手持肺功能仪、雾化治疗泵等诊疗设备,完善基层医院诊疗硬件,提升基层医院的治疗水平,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