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谢震霖 摄影报道
又逢一个火伞高张的暑月,让人深感夏日可畏!有人因疰夏而身倦肢软,有人却纵使挥汗成雨也要饱尝羊肉、烧酒。这是上海许多乡镇习已成俗的一种风尚——伏羊季。
入伏吃羊,如同夏热握火。
在奉贤庄行的羊肉馆前,一清早就已车马辐辏,挨肩擦背,巨大的停车场被食客的小车塞得满满当当。那些捷足先得者,据说都是奔“头汤羊肉”而去,蜗行牛步的人赶不上头鲜,甚至抱怨起口多食寡。
羊肉性温,冬天吃多了都会容易上火,难道湿热的暑伏天倒更适宜食用吗?
其实,三伏吃羊肉有一定的历史延蔓和养生依据。它盛行于汉代,古书早有“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的描述。传统中医非但不忌讳伏天吃羊肉,而且还指称其有冬病夏治、防疾健体的食疗功效。民间亦流传“伏天羊肉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俗语,乍听有点夸诞,却形象地说明了盛暑食羊所具有的裨补作用。
周末那天,为了满足二百多桌食客的供求,“李记羊肉”掌灶人李金龙没等天亮就起床作准备。年逾六十的他,前额竟没一丝皱纹,相貌与实际年龄反差不小。“大概长年烹煮羊肉时所蒸散的气化滋润了我的肌肤。”老李笑着披露他的“护肤秘诀”,这想必是很难复制推广了。
(李金龙冒着灶旁的高温盛出当日的头锅羊肉)
这位颇受饕客首肯的掌锅者,独门绝活是在烹羊的妙法上。只见他先对每头热气肉羊进行掂对,这是如何把薪助火的关键。庄行一带的肉羊都是选择生长两年左右的“浦南草山羊”,老李掰开羊齿介绍道:“这头长着2颗门牙的羊生长时间在两年左右,正是最好的尝味期;如果山羊过于幼小会缺乏肉香,而生长年份长了肉质又会太老。”
(这头羊长着两颗大牙,正处于最佳尝味期)
砧板前的老李,边说边操菜刀把一只羊按部位剁成长肋排、短肋排、羊蝎子、羊腿、羊蹄等,片刻完成了庖丁解“羊”的整个工序。
(剁羊是个技术活)
下一步是将洗净的羊肉投入清水烧煮。老李将一整头羊的羊肉置于一口锅内煮,这样可对不同羊的烹制时间分别进行控制。
(羊的每个部位都可烹制成美味)
与周遭其他羊肉馆的文火焖煮不同,他采用的是猛火急烧一个半或两个小时不等,其间还有个关键步骤:不停地用勺撇去锅内的浮沫。原来,秘要就藏在老李的腕底。“这道工序不能省,它关系到羊肉吃起来是否有膻味。”虽然撇沫给烧煮增加了劳动强度,却能够保证羊汤的纯白清澈。难怪有食客“怀疑”他的羊肉汤添加了牛奶。老李笑盈盈地说:“我烧羊不放任何调味佐料,诀窍就是‘羊肉、清水、一把火’。 ”
(厨师的手上长着厚厚的老茧)
眼前的羊肉裹着腾腾热气出炉了,它外表皮质微红,扑鼻的肉香不带一点膻气。从行内的角度判别,老李掌灶的羊肉具有入口即化而刀切不烂的特点。
(头锅羊开始准备上桌)
随着奉贤庄行“伏羊”习俗被列入上海市的非遗名录,李金龙也因其精湛的羊肉烹炮技艺被评为“非遗”传承人之一。正在尽兴享用的食客虽然不太了解这美味背后的“技术含量”,但挑剔味感的满足还是反映在他们朵颐大嚼的表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