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钱蓓 通讯员张林峰)今天,共和新路街道创新社会治理暨社区项目化自治工作推进会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召开,街道发布了推行一年的社区项目化自治成果,首批8个打造自治品牌项目的居委会交出成绩单,3家居委会受邀分享自治经验,会场里出现了来自居民区的“拉拉队”,拉起横幅支持自己社区的发言人。
近年,上海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要为飞速发展的特大型城市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治理路径,基层社区作为城市细胞是最重要的自治主体,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调研成果要求市区两级为基层社区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在一号课题效应和原闸北静安两区合并红利的支持下,共和新路街道25个居委会的年度经费从过去的5万增加到了25万,开展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不再担心“无米下锅”。
自治能力不是先天的,自治的意识和技能都需要练习。今年开始,共和新路街道分批次帮助辖区社区开展“自治练习”,以自治项目为“大纲”,让居委会牵头组织自治实践。
共和新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祝友元介绍,项目化自治,要求居民区因地制宜确定自治内容,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向街道申请资金,并且按计划完成项目。作为牵头方的居委会,更习惯于过去“先有拨款,再做工作”的方式,在社区治理项目的选择和工作经费的使用上,缺乏“目标导向”思维,也没有“项目管理”的经验。
因此,街道引进了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对居民区进行技术指导和项目督导。承接这次服务的上海宁聚社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琦介绍,首批参与试点的申报项目被分为七类,以红色党建、金色群团、银色互助、蓝色服务、绿色环境、紫色平安、橙色文化作为区分,构成一道“自治彩虹”。
居委会在党建引领下,或者是对本社区既有的服务项目进行项目化改造,或者是为开展试点专门推出新的服务项目,严格按照街道确立的项目化要求起草项目标书、确立项目预算、准备项目路演、参与项目评审。
这个过程对大多数居民区工作者来说是陌生的,张琦分析首批自治项目申报出现的问题:“一开始有些居民区不知道怎么选择合适的项目,把长年进行的服务工作直接作为项目提交,但这部分工作不一定是理想的自治项目;起草项目标书的时候,大家没有规范的格式文本;有些居民区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开展项目的时候随意性很大。”上海宁聚社区发展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技术指导,包括对居民区工作者开展社区问题分析、目标导向思维和项目管理方法的培训等。
“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让25个居委会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项目。目前看来,首批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祝友元表示,像洛善居委会的“绿色新生”项目、唐家沙居委会的楼组建设项目、洛川中路1100弄居委会的“党建连心桥”项目、柳一居委会的“匠人匠心”项目等,都是兼具社区特色又有创新突破的项目,为社区自治项目化工作的推进起了个好头。
比如,洛善居委会下辖一个“高颜值”商品房小区悠和家园,小区西门有个垃圾压缩站,因为设计建造原因成了卫生死角。居民区党总支引导居委会成立“绿色新生”自治团队,推动垃圾压缩站的改造。党总支找来社会组织和专业设计团队制定改造方案,并在垃圾压缩站的顶部种植绿化,鼓励社区居民团队或居民个人“认领”维护。于是,小区的环保指数获得提升,垃圾箱房的后续管理也得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