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那年,丹尼尔得到了一件生日礼物,一把放大镜。这不是什么高档的礼物,但他如获至宝。他用放大镜观察花朵、昆虫,一切东西。他喜欢这个放大镜。学生时代,老师带来了显微镜。丹尼尔沉浸于微观世界。老师提醒他,够了,也该让别的小朋友看一看。他不肯放手。他问老师,你下周还会把显微镜带来吗?
在今天开幕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滴水湖)上,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尼埃尔·谢赫特曼回忆起了他的童年时光。
1982年,丹尼尔在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一种反常现象——他们观察的铝合金中的原子以一种不重复的非周期性对称有序方式排列。这推翻了晶体学的既有概念。1984年发表研究结果后,丹尼尔遭到学界权威鲍林的质疑。丹尼尔没有放弃:“好吧,他是两度诺贝尔奖得主,但在电子显微镜领域,我才是专家。”
2011年,丹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结构是有序的,但缺少空间周期性)赢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谢赫特曼在很多场合讲过上面这个段子。对于他晚年致力经营的教育培训事业来说,这是上佳的推销广告。
谢赫特曼本次上海之行的开场白是:“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这要求年轻人贡献更高的人均GDP。”对此,他的主张是,教育是首要的,要培养足够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第二步,将人才资源导向科技创业,在技术变革中寻找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2015年,在他的倡导下,以色列海法市建立了第一所科学幼儿园,致力于幼儿科学素养启蒙。目前,他已与中国青岛市开展科学幼儿园合作项目,此外,他还与中国西安市进行了相关项目的接洽。
同时,他在以色列理工大学讲授了32年科技创业课程。有超过一万名科技工作者参加过这门课程,其中超过五分之一经营起了自己的初创公司。有统计显示,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创业企业比除硅谷之外的其他任何地区还要多。
谢赫特曼说:“我到过中国很多地方,从哈尔滨到三亚。我发现在东亚文化中,羞耻(shame)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人们害怕犯错,学生们认为说错了、回答错了是一件糟糕的事。其实,如果你失败了,用不着感到羞愧。”
他告诉记者,以色列的科技研发投入在全球居领先地位,但政府投入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社会资本投入。某种意义上,科学家也是企业家,科技创新要赢得资本的认可,要了解市场需求。高校不应该是远离现实社会的象牙塔。
“在中国,高校研究经费是从上至下的,先有一笔拨款,校长再把教授找来,开出清单,购买先进的设备。在以色列,我工作的地方,科技工作者需要凭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去寻找资金。这是不同的。尽管我认为政府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谢赫特曼在中国多地就科技创业的主题发表演讲。他认为,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活力,要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在这样的培训中,与其说他是在教授知识,不如说他是在传授创业文化。
而文化上的某种特质,往往是最难改变的。有些人天生是企业家。谢赫特曼来自犹太民族,他曾这样描述自己:“我是个天生的企业家。我的业余爱好是制作珠宝,当我设计出一款新产品时,会立刻想到如何扩大生产,生产一万个,然后把他卖出去。”
作者:沈竹士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叶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