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60岁的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当选2019年中国科学院新科院士。
1958年出生的马兰于1982年获沈阳药学院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起任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至今。
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马兰现任药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Neuropharmacology》等学术刊物编委。
马兰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入学的第一批大学生,下过乡,出过国。1995年底,她回国任教,从事脑科学和神经药物研究及人才培养已二十余年,专门研究聚焦脑疾病机制和药物靶点。她认为,科研突破最终要造福于人。
马兰说:“加强对脑疾病的研究,拓展脑疾病的防治新手段,是国家和老百姓的需求,是科学家的责任。”
近年来,马兰带领的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团队执着于“破译”人类脑疾病的复杂密码。
复旦大学在脑科学和脑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揭示了灵长类大脑皮层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起源,电突触在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发现毒品成瘾的跨代遗传现象、揭示激活β-抑制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促进毒品成瘾记忆的消退;在临床治疗上,应用脑功能重塑理论,通过对偏瘫病人进行神经移位手术,成功建立健侧大脑半球与瘫痪上肢的神经连接,恢复瘫痪上肢功能等。
其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六项,主讲的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中有多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上海市优秀研究生论文。
对于创新研究,马兰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加快实施脑科学研究相关重大项目,释放科学家的创新活力要从创新管理理念开始。
“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马兰建议:“要创新管理理念,重视和发挥战略科学家和领域科学家的作用,尽快明确和建立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和实施机制,制定相应工作程序,推动科学立项和实施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科学性和工作效率。”
对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启动实施,马兰的看法是,“必须加速,再加速。”
她说,国家脑科学计划项目从2013年开始酝酿,到2016年“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之一列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已近5年时间。2018年是“十三五”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科技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立项和制定计划时要慎重,但也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战略机遇,抓紧落实,迅速启动实施。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