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普真人秀《十万个为什么》节目现场,有趣的科学实验正在进行。
按庸常的眼光看,满头银发的李象益教授有些不走寻常路。放下从事22年的航空科研,转而投身科普,一干就是30年。从高精尖的前沿科技到包罗万象却点到即止的“小儿科”,周围人尚未摸透李老的心思,这位中国首位卡林加奖得主、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又做了件让同行看不懂的事情。
近日,每逢双休日晚8点30分,一台名为《十万个为什么》的季播真人节目登陆上海教育电视台,李象益教授以点评嘉宾的身份亮相荧屏。当受众对各类选秀包括科技真人秀节目,早就审美餍足之时,为什么一位得过“科普界诺贝尔奖”的教授仍愿走上娱乐化的舞台,去趟“真人秀”的浑水呢?
“电视是个中间人,一头牵着观众,一头连着科学。”李教授觉得,如果科普娱乐化的结果是掀起全民热潮,“那科普真人秀,为什么不可以?”
科学可以不严肃
75岁的李教授是位潮人,但他赶时髦的方式与众不同,“我也自拍,但拍的是‘爱因斯坦鬼脸’”。
在《十万个为什么》节目刚建起的微信公众号上,一个鬼脸成为节目组热转的话题。那是摄于63年前的科学巨匠,时年72岁的爱因斯坦冲一干记者调皮地吐了吐舌头,让他的庆生照成为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形象符号。事实上,《爱因斯坦都在做鬼脸,为什么你还不来?》这篇文章既是节目组为首播预热的开篇之作,也是顺势而为的灵机一动。奥妙的是,文章里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的节目设计理念,一览无遗——讲科学,爱因斯坦是最好的标志;有背景,图文并茂中一个睿智并调皮的天才形象跃然而出;提现象,文章列出生活中就有人爱吐舌头;给解答,舌头该怎样吐才对健康有助益。更关键的,行文不说教、不古板,轻松幽默的样子正是教授眼里科学不应当拒绝的面貌。“科学也可以被调侃。”在李象益看来,只要科学前提准确,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未尝不可。
就像《十万个为什么》的节目设置,参与家庭将经过“科学大拷问”、“求证进行时”、“一起玩游戏”等环节,从身边最奇思妙想的角落着手,以趣味盎然的方式求取答案。埃博拉病毒为什么可怕?世上的冰川融化后,南极与北极哪个地方的海平面会上升?诸如此类看似异想天开,却蕴藏基础科学的话题,都是节目希望呈现的概念——科学无处不在,科学严肃又活泼。
院士来当后援团
若论科学真人秀节目,《十万个为什么》不算首创,但在李象益眼里,这台新节目又是别具一格的,其特别在于这是能让所有观众看懂、能触碰的科学,是科普最直观的体现。我们乐见青少年发明家的诞生,也津津乐道于最神奇大脑的未解之谜,但“更实际的是,需要在民间培养科学的传播人”。
去年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获颁卡林加奖时,一份“地平线报告”启发了李象益,这是由欧洲、亚洲及美国的300个包括高校在内的非营利性机构共同发起提出的。报告提出,正如太阳是从地平线上升起,互联网时代,新兴技术并不完全掌握在专家手上,而是攥在公众手中,是自下而上的发展。但就我们的科普现状来说,太阳更像是凭空出现,而非初生在远端的地平线。正基于此,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与上海教育电视台联手打造了这台科普真人秀,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电视这位“传播人”,引导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多问一个为什么。
节目录制过程中,一个少年的3个追问赢得了满堂彩。陶瓷刀和钢刀,哪个更硬?为什么不含金属成分的陶瓷刀硬度更高?既然陶瓷刀危险系数更高,那么地铁安检中它能否被金属探测仪探出?而另有位少年想打造一柄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光之剑,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梦想也得到了节目背后3位院士的助力。除李象益外,中科院院士陈凯先与郑时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能鸿,同为《十万个为什么》的坚强后盾。按节目策划,所有入围电视比赛的科学少年都能开启“助力科学梦想”计划,让那些想象有机会落于现实。
“真人秀怕什么?娱乐也没关系。”李象益笃信,如果一台节目真能激发出观众的求知欲,那既是电视在休闲中承担起社会责任,也是院士们愿意放下身段参与的根本原因。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