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璐明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每当舞台上雪花飘落,熟悉的旋律响起,就会唤起许多观众心中的共鸣。今明两天,上海芭蕾舞团将在上海大剧院献演两场《白毛女》,并由此拉开本年度《白毛女》全国巡演的序幕。
这部1964年借“上海之春”舞台首次亮相的作品,让中国芭蕾实现突破,走上民族化道路。剧中“北风吹”、“红头绳”等经典场景也已打上几代中国人的情感烙印,承载着集体记忆。上芭团长、第二代白毛女的扮演者辛丽丽说:“《白毛女》是运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典范。”这出上芭的看家戏之所以常演常新,既能留住老观众,也能吸引年轻人,正是其中运用舞蹈语汇创新意识。
用中国元素改造西方芭蕾语汇
自首演以来,《白毛女》已经走过51个年头,在国内外演出1700多场。是什么让这部“年过半百”的芭蕾舞剧至今仍能长演不衰?辛丽丽说,芭蕾是在西方传承几百年后所形成的舞蹈语汇,而《白毛女》的成功之处,正是把中国题材和中国元素融入这种语汇之中。
这是一部完全由中国艺术家自己打造的芭蕾舞剧。创作之初,为让作品与中国观众审美情趣对接,《白毛女》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等中国观众熟悉的元素,对西方芭蕾语汇进行了改造。音乐上,《北风吹》与《扎红头绳》打破“芭蕾无伴唱”的禁忌,还吸收了大量华北地区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采用了管弦乐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使舞剧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编舞的精心编排下,这些中国特色的舞蹈动作,与西方芭蕾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也成为其经久不衰的“独门秘籍”。
“看家戏”延续上芭人精神
作为上芭的“镇团之宝”,《白毛女》几乎年年在上海上演,也由此培养出了深厚的观众基础。让辛丽丽感到欣慰的是,慕名而来的观众中,既有怀旧的中老年人,也有许多年轻人的身影。
这部创造于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芭蕾舞作品,至今仍焕发着青春活力。就艺术性本身来说,《白毛女》毫不逊色。无论是舞美、编舞,还是舞台结构,用当今的审美角度来看,《白毛女》也不“过时”。“比如在第四场上,用四段独舞就表现了春夏秋冬的岁月变化和喜儿满头秀发由黑转白的过程。这在以往的芭蕾舞中是很难看到的。用现在的话讲,这就是‘创新意识’,而这种‘创新意识’,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继承的。”
正如辛丽丽所言,舞剧《白毛女》对于上海芭蕾舞团来说,早已超越了一部艺术作品的范畴,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创作了同名芭蕾舞剧,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首度亮相便受到广泛好评。1979年,上海芭蕾舞团在《白毛女》剧组的基础上成立。它不仅仅是上芭的“看家戏”,更是“上芭人精神的延续”。“《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艺术从无到有的见证,也是中国原创芭蕾的突破。我们年年演《白毛女》,不仅是给当代观众提供一个欣赏红色经典的舞台,更是为了要让上芭人牢记这一段历史。这不单单是在表演一个作品,更是在传递一种严谨、创新精神。”辛丽丽说。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