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鲁迅,除却《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名篇,我们是否真正走进了这位大家的内心和他所处的时代?“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不是很有利于去说鲁迅的,如今全球化是常态,不是先锋时代。先锋思潮涌现的时候鲁迅一定很活跃,但今天的常态时代怎么理解鲁迅,把他放置于当下文化语境下,仍需讨论和思考。”著名评论家、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说。
日前,“拿来主义与文化主体性:从鲁迅传统看中国与世界”~~~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学术机构的30余名评论家参加了研讨会,许多学者认为,鲁迅是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绕不开的大家,但也应该看到这样的疑问: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鲁迅?鲁迅会过时吗?如何找到鲁迅智慧对接当下的途径?
“保鲜”智慧遗产需找到与现代社会对话的方式
“不用担心鲁迅会过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说,除了学术属性,鲁迅还拥有丰富的艺术审美属性,因此,互联网文化语境下,无论是对鲁迅思想资源的再开发,还是不同艺术样式的创作创新,依然可以作出前卫多元的探索。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说,自19世纪90年代至上世纪30年代,鲁迅“一直在变”,“从时代的大背景来看,鲁迅真的是最复杂、最纠结的文学家”。那么有没有可能,从鲁迅的复杂纠结中挖掘出引发广泛共鸣的元素?
近期出版的《鲁迅的最后十年》等“一个人的鲁迅”系列图书,从个体化视角呈现鲁迅的“朋友圈”,让读者体察到多棱镜下的鲁迅。“其实鲁迅在美术设计、收藏等领域都表现不俗,他设计过北大校徽,家书中也不乏温情脉脉。”论坛上不止一位学者提出,对鲁迅的采掘研究不妨再立体些,从艺术展览、图书策划、舞台剧表演、戏曲创作等多个维度,去对话更加鲜活的鲁迅。
当代小说家或深或浅都曾打捞鲁迅的思想文学资源
曾经中学课本删减鲁迅文章掀起过轩然大波,也有调查数据显示青年作家中喜欢肯定鲁迅的比例并不高。但评论家发现,其实,许多当代小说家在不同程度上或深或浅都借鉴打捞了鲁迅的思想资源和文学资源。
论坛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程光炜说,作家张承志、贾平凹、余华、莫言、王朔都曾专门论述鲁迅对他们的启发。“张承志认为《野草》写尽了苍凉心境,很血性,激烈中又有忧郁和执倔。”在他看来,张承志的文章乃至气质深受鲁迅影响。他还谈到作家莫言,这位中国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也曾坦言,十几岁时读《铸剑》一直忘不了这篇奇特故事对心灵的震撼,赞美小说是“迷人的描写”。
陈思和说,无论是作家余华早期代表作《活着》,还是转型期小说《兄弟》,都浸透着鲁迅式的精神内核,“那种寓言式的噩梦书写,对底层群体温情又怪诞的刻画,都非常接近鲁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谈到,贾平凹《古炉》中的村庄,与《阿Q正传》中的未庄,在笔法及审美上都有一定传承。“不少中国作家的宿命在于,一旦深入社会的母题,鲁迅的影子便时隐时现。但余华、贾平凹等当代作家不再满足于鲁迅的肃杀,却多了哀凉后的禅意。这种拓展具有活力,更是继承中可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