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3月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周恩来同志担任政府总理长达26年,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周恩来出任总理后,面对困难重重,他仅用三年时间就让中国经济走上正轨,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面对严峻经济形势,提出“工业领导农业”的新中国建设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占人类近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迎来了政治上的解放,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当人们正在为这种变化欢欣鼓舞的时候,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尤其是政府总理面前的,却是一个旧中国留下来的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就在人民解放军进城后不久,一些资本家和投机商曾公开宣称:共产党搞军事是100分,搞政治可得80分,而搞经济则只能打一个0分。
有人怀疑,有人幸灾乐祸,还有人在蓄意破坏,……严峻的考验,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前。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早有思想准备。在那场进入北平之前的对话中,毛泽东就曾把筹建新中国比作“进京赶考”,希望“考个好成绩”。周恩来也曾信心十足地表示:“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
考什么?在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全国政权以后,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考验,恐怕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共产党除了以前在根据地和解放区搞过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建设以外,没有搞大规模的、全国性的经济建设的经验。进城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拿到的第一张考卷,首先要解答的,就是如何恢复国民经济,开展经济建设的命题。
解决经济建设的难题,并不比解决军事和政治难题轻松!
周恩来所担负的总理角色,使他更多地、不断地思索这道题的难度和解题的方法……
刚刚建国,各种各样的会议请周恩来去讲话,他都讲工作重心的转移。工作重心不转移,刚刚夺过来的政权迟早会守不住。到了1949年年底,在北京同时召开了几个关乎国计民生的会议:全国农业会议、钢铁会议、航务会议……会议代表们集中起来,请周恩来讲点对今后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参加会议的人们从总理的讲话中,一下子明白了指导新中国建设的原则、思想:
“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取消或忽视乡村这个广大的农业基础。
工业领导农业——农业必须在工业的领导下才能发展。”
有人说,这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的提法的雏形。
真抓实干,打击囤积居奇
指导思想有了,还得真抓实干。周恩来接着讲:
“不抓生产是不行的。毛泽东同志说,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现在不抓生产靠什么来支援战争和巩固胜利?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
周恩来还郑重地告诫大家:要正确处理好新中国面临的六种主要经济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工商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上下关系。
然而,经济领域的争夺战,并不比军事领域轻松。光有思想理论的指导是不够的。建国初期的经济斗争极为尖锐。
就在新中国成立庆典的10月份内,全国的物价继1月、4月、7月三次大幅度上涨之后,又一次猛烈上涨,平均达到百分之四十四点九。这次上涨,是以纱布价格的上涨为龙头的。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资本家猖狂地进行投机倒把活动,企图把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挤垮。
在上海,一些资本家和投机商,为了向世人证明“共产党搞经济只能打一个零分”,他们囤积居奇,大肆进行金融投机活动。上海的投机倒把活动向全国延伸,导致了全国性的金元风潮和物价风波。从经济领域延伸开来的斗争,可谓惊心动魄。
为解决物价问题,周恩来找来陈云。平稳物价,陈云是行家。根据周恩来的指示,1949年11月5日,陈云主持召开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议题就是研究如何解决物价问题。这些红色政权中的经济专家们出了一个高招:由财政部拨一部分粮食给贸易公司,用粮食收购棉花,减少货币的投放,并迅速运输棉花供给上海。这一着棋一走,果然妙不可言,纱布的价格很快得以平抑。
接着,中财委又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到12月,平抑物价的行动基本结束,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全国物价已经趋向平稳。
三年时间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尽管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是极为艰难的,但是对于开国总理周恩来来说,身上担负的,是人民给予的重担,他必须加倍努力,主持百废待兴的共和国经济工作……
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新生共和国的经济形势逐渐恢复,一年一个新局面:
——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的一年,到这一年的年底,新生的人民政权已经控制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命脉。但由于刚刚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财政出现巨额赤字,物价猛涨,市场混乱。新中国经济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1950年,通过统一财经工作和调整工商业等重大举措,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这一年的经济工作,周恩来是这样总结的:“在经济战线上,我们打了一个胜仗,就是把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个由物价波动、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现象扭转过来了,人民生活得到了安定。”然而,这一年的财政收支逆差却有二亿九千万。所以周恩来认为所取得的成绩“还不是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1951年,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开始出现明显的好转,工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十九,交通运输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年的财政收支相抵,有了十亿六千万元的结余。这是新中国财政第一次出现收支平衡且略有结余的一年。
——1952年,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胜利完成,国家财政经济情况已根本好转。在这个时候,对于中国的国民经济而言,若要进入一个大规模的计划建设时期,基础已经具备了,有利的条件也有了。
1949年至1952年,对周恩来领导的政务院来说,是一个最严峻的考验期,一场严峻的考验下来,周恩来领导下的人才济济的政务院,已经交出了一份初试的满意答卷。
无论多么困难,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交出来的经济答卷,中国人有目共睹,全世界有目共睹——它是一张满分卷。
对这张卷子的分量,周恩来做了一个让人无可辩驳的概论:
“帝国主义再三地认定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被这些看来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所压倒,而不得不向他们求救。但是,一年来的经验证明:帝国主义的预言家是破产了;中国人民在经济战线上如同在军事和政治的战线上一样是胜利了。”(《周恩来二十六年总理风云》杨宗丽 明伟 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编辑制作: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