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四十年,上昆今迎大好时光,幸福从这开怀大笑里满满地溢出来(元味/摄)
一个人幸福与否,抓拍骗不了人。“霓裳雅韵·兰庭芳菲”系列演出现场,谷好好与濮存昕在对方脸上互涂生日蛋糕,留下这动人瞬间的抓拍“获赞无数”。照片里谷好好的开怀笑容,是她作为昆曲传承者、剧团“掌门人”,对所从事的昆曲艺术由衷的自豪与热爱。
一个院团努力与否,就看休息日的排练厅。春节里,七十多岁的老艺术家为青年演员拍曲传承,一字一句细细纠正。
▲明星版《长生殿》由蔡正仁、张静娴领衔
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团长,带着这样一支努力的团队,在去年辗转北京、广州、深圳、昆明、希腊雅典、日本东京各地,完成了287场演出,创下1045万元的演出收入。谷好好感慨:“传统文化复兴赶上了最幸福的时光,作为600岁昆曲的传承人,没有理由不拼命。”厚积才有薄发,以她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昆曲人,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传承印证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上昆倪徐浩与北昆魏春荣
以横刀立马的武旦精神带动“昆曲旋风”
“霓裳雅韵·兰庭芳菲”系列演出在上海大剧院落幕,六天里,近两千座的剧场场场爆满,掌声不绝。最后一晚的致谢,谷好好在朋友圈连发六条视频,幸福之情透过感叹号满溢而出——这样的轰动效应,恐怕连很多海外顶级艺术团体也难以企及,更是20多年前刚入团的谷好好不敢想的。
▲上京史依弘出演《贵妃醉酒》一折
上世纪90年代,谷好好与“昆三班”的同学带着舞台梦想进团,却遭遇了“观众比演员少”的尴尬。面对业界把昆曲推向博物馆“封存保护”的声音,谷好好不甘心:“难道今后昆曲只需要讲解员?昆曲只能成为‘展品’了吗?对于戏曲而言,任何保护与传承都必须是‘活的’!”
带着这份不甘心,武旦出身的谷好好一如舞台上“拼命三娘”,练功房里边哭边压腿,赌气摔了的刀枪捡起来再练。生活中,她更是和同学主动出击,走进校园寻找观众。20年如一日的传播,让有着600年历史的昆曲在当下有了80后、90后甚至00后这样一批年轻的观众。
▲谷好好
做了团长的谷好好,把武旦“横刀立马”的豪气带到了团队管理之中。2016年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上海昆剧团一口气捧出《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梦记》四台大戏。对于当时戏曲院团而言,排演一出大戏都很忐忑,更不用说是调动百余人规模,集结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完成贯穿全年的巡演日程。可就是这一次“横刀立马”,为昆曲撬动了全国市场,进一步扩大了昆曲的受众群。“临川四梦”在当今舞台的首次完整呈现,更令昆曲舞台不再只有《牡丹亭》“一枝独秀”。
越努力越幸福,昆曲人“一直在路上”
2018年,上海昆剧团的日程表排得更满了。
过去两年“临川四梦”、全本《长生殿》在全国各城市刮起的“昆曲旋风”,令各地演出商加入“催单”行列。谷好好计划调动全国各大昆曲院团力量,演出《十五贯》《雷峰塔》等剧目。“昆曲进校园”的足迹有望涉足日本高校。3月4日,整理改编后的《琵琶记》与观众见面,《牧羊记》与《浣纱记》进入创排阶段。看着剧团满满的行事历,业界同行和专家一致将“最努力团队”称号送给谷好好和她的上昆大家庭。
▲黎安与沈昳丽《紫钗记》片段
努力背后动力何在?努力源于珍惜。悠悠昆曲600年,数度经历无戏可传、无人可传,迎来当下全社会关注昆曲、学唱昆曲的风潮。努力源于自信。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炉的昆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载体。从事这门艺术的昆曲人,已亮相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俄罗斯金萝卜艺术节,赢得国际艺术家与观众的尊重与喜爱。
谷好好感恩新时代赋予传统艺术的大好机遇,“40年走过,我们在今天迎来了昆曲最富有、最幸福的时刻。”而她和她的团队也用几代人的传承坚守与马不停蹄的演出,留下“越努力越幸福”的新时代奋斗者足迹。
文汇记者:黄启哲
编辑制作: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