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打小就会背这首节气口诀,但背也就背了,有口无心的,并未深究其中的含义。若干年后,我迷上植物,每周去花市,赶赴一场又一场花展,由此,对节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同的节气,对应着不同植物的萌芽、开花与结实。古人从一朵花开、一片叶落中,感受到时光的变化,而大地上那些卑微的植物,在节气转换之际,帮助虔诚的古人完成敬天敬地敬祖宗的仪式。因为植物,我关注起节气。
节气的内涵丰富得好像是百科全书,从古老的节气中,我知道了杨柳风、杏花雨,知道了桃花、楝花、梅花所对应的时令,知道寒号鸟、伯劳鸟、燕子、鸿雁、蟋蟀、流萤、寒蝉不仅是飞禽与昆虫,在某个特定的节气里,它们会排兵布阵:鸟会变为蛤,腐草会化为萤火虫。而一场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天空响起的第一声惊雷、五月田野上吹过初夏的风,会影响到谷子、麦子的生长和收获。
古人把历史称为“春秋”。草木荣枯,时光流转,就在春去秋来间。时间的河流奔腾向前,时光无影亦无踪,但从节气中,我们可以丈量时间的脚步。节气的节,是草木新的生长点,也是时光的节点。古人把时间切割:五天称为微,十五天称为著;五天多称为一候,十五天则是一节气。从立春到大寒,看见梅花又一年。节气让我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帮我触摸到时光的脉络。
(“惊蛰”木刻:赵宗彪)
节气里有日月盈亏,有风花雪月,有山河岁月。二十四个节气,在古人眼里,似乎是一场又一场天人合一的游戏,来也迎,去也送,有着深厚的情份。节气里有古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智慧,绵延传承,生生不息,它告诉我们何时动,何时静,何时修心,何时养性。
节气里有活泼的生活气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词叫仪式感,节气里的古人,生活得多有仪式感呀:他们集露水烹茶,采花朵熏衣,芒种送别花神,立秋剪楸树叶戴之,大寒时踏雪寻梅;他们在不同的时节酿不同的酒,他们“咬春”,他们“啃秋”,他们与蔬果谷物亲密,与天地对话,与日月星辰私语。他们告诉你如何养生——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小寒大寒,防风御寒;他们教你秋冬时如何滋补——早喝人参黄花酒,晚服杞菊地黄丸。他们在冬天里描画《九九消寒图》,期待春天的到来。古人的闲情与风雅,让我等终日在红尘中奔波的人,好生羡慕。在我们眼里,他们把日子过成诗,而在他们眼里,这一切只道是寻常。
二十四节气如杂花生树,枝枝节节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温情,它们是丰富实用的,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节气是农耕时代的文化密码,农业社会靠天吃饭,自然关注节气的交替。农耕时代虽然过去了,但节气并没有过时,近年来,反倒是越来越受人关注。
《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
王寒 著
华云文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二十四节气里有神灵、宗族、风俗、仪式、土地、气候、鸟兽、鱼虫、花果,因为关注节气,日子变得活色生香——不同时令的节气有不同的美好,立春时的春牛春鞭、柳眼梅腮,春分时的花团锦簇、春光烂漫,清明时的的春江水暖、河豚欲上,寒露时的东篱把酒、暗香盈袖。二十四节气,有的宜怀人,有的宜踏青,有的宜赏花,有的宜播种,有的宜采摘,有的宜酿制,古人一一安排好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各有各的好。
节气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小确幸”。“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所谓诗意的生活,无非少一点功利算计,多一点闲心闲情,静下心来倾听大地的耳语。节气,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节气教我们敬天、惜物、爱人,我期待着每一个与节气重逢的日子。二十四个节气,光听名字,就让人生出慈悲心和欢喜意,立春的典雅、惊蛰的豪放、谷雨的清丽、芒种的田野气息、小满的分寸感、白露的诗意、寒露与霜降的清寒、冬至的人间温情,节气仿佛某种暗号,引你去接头。
这些年来,在每一个节气到来的时间节点上,无论此时,我是在城里,还是乡下,在山间,或是湖边,我都用心记录下光阴的变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在行走中,我感受到南北节气的差异和风俗的不同。
解读二十四节气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种种,似乎都说尽了。这本《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是为江南的二十四节气而写的,取自江南女子的视角,从日常生活入手,感知江南独特的节气韵味——节气在江南的一山一水中,在一云一雨里,在一花一果中,在一粥一饭里。
关注节气后,觉得江南的山川河流、风物风俗,比之前所看到的更有情感,更为厚重,也更加生动。这本书跟我的《江南草木记》一样,最早是报纸的专栏,然后做成音频,最后结集成书。书中的配图,是我在行走中对光阴的影像纪录,而每一个节气开头的黑白木刻,是从先生的几百幅木刻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他与我一样,热爱山川风物、大地河流。
现在是春三月,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梨花开了,樱花开了,又到了“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的春分节气,用不了多久,就会红了樱桃,黄了枇杷,绿了青梅,时光走得很快,节气一个接着一个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不负时光,时光亦不负我。
如此,甚好。
(《大地的耳语》自序)
作者:王寒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