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即将回故乡嘉定办展。4月30日,由嘉定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故乡行——陈翔中国画作品展”,将以“一展二点”的形式,在陆俨少艺术院和嘉定菊园·荷享艺品两展馆同时展出。
展览共将展出130余幅山水画精品力作,皆是陈翔近年所绘画精品力作。作品的面貌丰富,不仅有其擅长的青绿设色,更有不少水墨作品,明澹雅正,清逸隽永。作品的形制上也变化多样,有小品、册页、手卷、立轴,观之皆能可居可游,情境适人,表现了画家对各种形制和画法的得心应手。这是画家历年创作的一次比较全面总结与展示。
用陈翔自己的话来说,这次展览是“一次承载着艺术理想的人生回归,也是一次承载着人生意义的艺术回归”。他作画常用一方“嘉定”印,足见故乡在他心中的份量。嘉定的水土,促使了他的“艺术”回归,更奠定和确定了他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历史感。
陈翔自小学画,师从海上名家薛邃。其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上海书画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精文字、通画史,又擅书画,业绩不凡,受同道赞叹。因其所长,后又调入上海中国画院,现任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画艺与画史的贯通,使得陈翔的中国画呈现出不一样的面目,既见笔墨,亦见文思。
陈翔擅长使用青绿色彩,在水墨基础上着青绿色,其画法近小青绿。他的青绿山水舍去传统青绿山水的复杂程式,实在是为了更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性,也更便于出落自己的本色,乍视满目青绿意趣,再看,则微茫灵动,深润清丽。陈翔青绿着色频施渲染,一画反反复复,层层叠叠不下十数过,甚至几十过,画面透脱又不失厚重,他的山水青绿其外,水墨其里,是青绿外壳包裹下的水墨精神体。展品中包括了他的水墨小幅小品,有的笔墨章法还是承接其青绿墨稿的方法,稍加苍茫浑厚之修饰点加;有的虽属墨戏,放纵之中还是守住意趣底线,同样不失韵味。其作品意境旷远、秀润、恬静、空灵、禅定、清雅……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画展将展出艺术家耗费2年多绘制的长达24米的青绿山水长卷《万里茶山图》,展现了从福建福鼎到台湾阿里山的中国各大茶区盛景。这是这幅综合红色内涵和扶贫意义的作品首次完整亮相。其文创产品——长征组茶-新绎大观·明前茶以及中国邮政发行《万里茶山图》同款明信片及《长征》邮票,也将在展览期间同时亮相,与展览一起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故乡行”是嘉定文联主办的嘉定籍艺术家系列展,它的意义在于呼唤游子的回归,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不忘华夏民族之根。此次陈翔“故乡行”展5月26日于陆俨少艺术院和嘉定菊园荷享艺品结束之后,还将于5月29日至6月25日在嘉定区真新街道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安亭镇震川美术巡展,展览期间将举行多项讲座和公共教育活动。
>>>延伸阅读
陈翔画论
中国山水画的勃兴与城市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泽厚先生指出:中国山水画是在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才成熟的。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话题。
实际上,和农村相比,城市的兴起不仅仅表现在财富的集聚、人的更加自由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城市夺得了更多的艺术话语权。城市建立了自己的规范和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是由城市生活生发的,其中就包括了对文化的诠释。当然,对于山水画的诠释也在其中。也就是说,对于山水画的话语权不是由居住在自然山水之间的人掌握的,相反,这种话语权恰恰是由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掌握的,即使这座城市里并没有山水。
不可否认,中国绘画史上有许许多多山水画家出身于乡村富有人家,然而,真正提供给他们生存发展机会的,却是不断发展中的城市。从宋的汴梁、临安,元的大都,明的苏州,清的扬州,以及民国年间的上海,绘画的兴盛都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的。从生存环境讲,城市的基本特点就是市,艺术品成为商品,从而形成艺术品市场,为绘画的繁荣提供了必需的条件。城市培养了一大批文化素养比较高的市民,同时也吸引着乡村富绅、官胄商贾居住生活,客观上形成了艺术品鉴赏者和购买者的群体。城市越发展进步,它所集聚的资本、吸引的人才就越多,艺术消费的需求也就越大,而市场也越繁荣。从画家的角度讲,从乡村到城市,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自由择业的机会多了,促成了职业画家的出现,而职业画家正是推动艺术发展变革的基础力量。
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需要文化的推动,而其中艺术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今蓬勃兴起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说明了这一点。
山水画自古以来就被赋予的实效和审美功能在当代被重新诠释,这种诠释已然成为城市市民认同、接受山水画的基本理由。
山水,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不是纯粹外在之物。人和自然不是二分,而是合一。这合一的含义不仅是同构,而且是性灵情感的相通,以至于彼此不分、物我齐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本质,并不仅仅是审美上的移情,更是心有所寓,直把山水当成自我了。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进退裕如的人生观表明了中国人在儒、道之间的游走。儒的入世和道的脱俗成为手心和手背,翻覆之间由我掌控。而山水画之所以被掌握了中国绘画话语权的文人们偏爱,恰恰在于它是一种安慰剂。中国画的这种功能正好能填补城市人们的精神阙如。
作者:范昕
编辑:张立行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