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2月7日,柔石、殷夫、胡也频、李求实、冯铿等五位左联进步作家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枪杀,他们就是“龙华二十四烈士”。王少伦油画作品《左联等烈士走向刑场》(现藏于龙华烈士纪念馆)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
他们中有以笔作枪的革命作家,有立志改造社会的青年革命骨干,有组织妇女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模范妇女领袖,有写下“自白”书并喝令刽子手从正面向他开枪的我党地下工作者……
他们用鲜血和牺牲最终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他们用鲜血和牺牲告诉今天的年轻人,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
柔石(1902-1931)
柔石 牺牲时28岁
只要是捐己利人的,他就挑上来,自己背起来
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
——柔石
1931年2月的一天,上海龙华。100多发罪恶的子弹射向24位青年。在“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他们年轻的生命终结于此……
这24位烈士中,有五位是“左联”的革命作家,其中有一位身中十弹而死,他的名字叫柔石。
柔石,原名赵平福(复),浙江宁海人,“左联”五烈士之一。1918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与鲁迅合办朝花社,任《语丝》编辑。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左联”,任“左联”编辑部主任、执行委员。1931年2月在上海龙华就义。代表作有《为奴隶的母亲》《二月》等。鲁迅曾以《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纪念他。
柔石以诚实、质朴的性格特质赢得了鲁迅的赞赏,鲁迅评价他是“只要是捐己利人的,他就挑上来,自己背起来”的好青年,柔石也是鲁迅在上海“一个唯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柔石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而且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者。
1929年秋,为了结束当时上海革命文学阵营内部旷日持久、不利团结的论争,一个以鲁迅为首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文艺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随之应运而生。柔石为筹备左联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包括参与拟定左联发起人名单和讨论左联纲要等,最后他成为这个组织的12名“基本成员”之一。
1930年3月2日下午,左联正式成立。柔石当选为执行委员,后又担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参与了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的编辑工作。此后,又与北方左联负责人、一师同学潘漠华保持密切联系。
1931年1月17日,上海东方饭店正举行秘密会议。在座的有柔石、殷夫、李求实、胡也频、冯铿等35位革命同志。他们并不知道此时特务已经悄悄地包围了会场。由于叛徒出卖,与会人员全部被捕。柔石和上海总工会青工部长欧阳立安被囚于2弄9室,并随即被钉上重达20多斤的“半步镣”惨遭折磨。
2月7日,反动派企图以转移南京大牢为名骗取死刑判决书上的手印,结果被柔石等人识破。在群起的抗议声中,敌人把他们强制押到牢房后的旷地上,仓促行刑。24人同时遇难,柔石牺牲时年仅28周岁。
新中国成立后,24位烈士的忠骸移葬大场公墓。1968年“龙华烈士陵园”修建,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诉说着历史,歌颂着英雄。
如今,柔石的故乡宁海还建成了柔石故居。那里陈列着柔石用过的生活用具、作品和关于与鲁迅结成忘年交的珍贵资料。正如鲁迅所说:“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张太雷(1898-1927)
张太雷 牺牲时29岁
立志化作“惊雷”,改造旧社会
在江苏省常州市清凉路上,坐落着一座二进三开间江南老式居民建筑,这就是英烈张太雷故居。这里以张太雷革命足迹为线索,通过油画、实物、照片等史料展现了他革命、光辉的一生,也诉说着人们对他的思念与牵挂。
张太雷原名张曾让,1898年6月生,江苏武进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冬转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学习。因立志化作“惊雷”,冲散阴霾,改造旧社会,后将名字改为张太雷以铭志。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张太雷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天津地区爱国运动的骨干之一。在运动中,张太雷与李大钊建立了联系。在李大钊影响下,张太雷开始接触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协助其开展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1920年10月,张太雷和邓中夏等一起加入李大钊发起成立的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4年春,张太雷按党的要求回国,担任团中央总书记,出席党的四大并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时兼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宣传部长等职。后被派往广东工作。
在复杂的斗争中,张太雷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提出“整理党务案”,排斥和打击共产党人,破坏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张太雷提议组织十万工农群众,以武装反对蒋介石的进攻。
次年8月,张太雷出席八七会议,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这年9月,他到潮(安)汕(头)组织群众接应南昌起义军。
之后,张太雷策划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张太雷正是广州起义领导人。当时,张太雷正在进行准备工作,起义消息却被泄露了出去。张太雷当机立断,广州起义的枪声于1927年12月11日凌晨提前打响。在张太雷主持下,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张太雷任代理主席、人民海陆军委员。
12月12日,广州起义的第二天,敌军攻占了起义军的重要阵地,并分兵直扑起义军总指挥部。张太雷闻讯,立即乘车赶赴前线指挥战斗。车在行驶中遭到敌人伏击,张太雷身中三弹倒在插着红旗的敞篷汽车中,壮烈牺牲。临终前,他向战友们嘱托:要和敌人战斗到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用自己短短29年的生命历程践行了“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铮铮誓言。
向警予(1895-1928)
向警予 牺牲时33岁
模范妇女领袖,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陈然
湖南怀化溆浦县的中心位置,有一处向警予铜像纪念碑广场,每天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一代妇女领袖向警予的革命英雄事迹,在这片淳朴的大地上广为流传。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湖南溆浦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1895年9月,向警予出生于溆浦县城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1912年以优秀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两年后转入周南女校,并将名字改为“向警予”,表示对封建势力的高度警惕和反抗。向警予在这里认识了蔡畅,并通过她结识了蔡和森和毛泽东。
1916年夏,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回溆浦创办新型学校——溆浦女校,以“自治心,公共心”为校训,重视新思想的传播,尊重学生个性,反对“驰骤之若牛马”的教育。
1919年秋,向警予参加了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办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同年10月,与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成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12月,向警予和蔡和森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她发奋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实践,迅速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坚定地支持蔡和森的建党主张,积极参与建党工作。共同的理想信念使向警予和蔡和森产生了爱情。1922年初,向警予正式办理了入党手续,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
“五卅惨案”发生后,向警予领导上海妇女界参加了这场反帝爱国斗争。
1925年10月,向警予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后,在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同年10月,向警予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党报《大江报》主笔,撰写了许多短小精悍的文章,激励了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有的同志考虑到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武汉太危险,劝她离开武汉到上海去。向警予说:武汉三镇是我党重要的据点,许多重要负责同志牺牲了,我一离开,就是说我党在武汉失败了,这是对敌人的示弱,我决不能离开!
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不幸被捕。敌人对她实施了严刑逼供,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严守共产党员的操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崇高品格。
国民党新军阀决定在5月1日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杀害她。向警予视死如归,在走向刑场的路上,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演讲。敌人对此非常恐惧,宪兵殴打她,想逼迫她停止说话,但她仍然坚持讲下去。残酷的刽子手向她嘴里塞进石头,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街上许多人都哭泣起来。最后,向警予被押赴刑场,牺牲时年33岁。
蔡和森闻讯后写下《向警予同志传》,表达浓浓的怀念之情。
蔡和森在文中写道:“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1939年,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向警予的一生。他说:“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陈然(1923-1949)
陈然 牺牲时26岁
喝令敌人“从正面向我开枪”
在监狱里,他宁死不屈,留下著名诗篇《我的“自白”书》。在刑场上,他喝令“从正面向我开枪”。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和面向未来的态度,和同志们留下“狱中八条意见”,至今仍发人深思。
他就是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成岗的原型——出生于河北香河的革命烈士陈然。他只走过了26岁的短暂人生,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然,原名陈崇德,祖籍江西,1923年12月18日出生于河北香河。抗战全面爆发后,他随父迁徙湖北。1938年夏,年仅15岁的陈然在鄂西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抗战剧团,投入抗日救亡运动。陈然利用演出空闲时间,先后阅读了《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简明教程》和《论持久战》等革命理论书籍。1939年春,陈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抗战胜利后,针对当时青年人中较为普遍存在的苦闷彷徨现象,党组织决定创办一份名为《彷徨》的杂志。杂志于1947年元旦创刊,陈然担任通联工作。在白色恐怖中,陈然机警、沉着,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他省吃俭用,节省开支用作办刊经费。
《新华日报》被迫撤离重庆后,陈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47年夏,他收到了香港党组织邮寄的《群众》周刊,上面刊载了大量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战场节节胜利的消息,陈然和其他同志商议,决定把这些消息传播出去,遂于五一节期间印发了第一期无名的油印报,这就是《挺进报》的前身。
油印报印了几期,引起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注意,他们派人同陈然等人取得联系,并将无名的油印报命名为《挺进报》,作为市委机关报。为了保密,《挺进报》的工作地点设在陈然家里。他白天到粮食公司上班,晚上负责印刷。
1948年2月,陈然被指定担任《挺进报》中共特别支部组织委员,不久又担任代理特支书记,全面负责《挺进报》的工作。
然而,4月22日晚,陈然在家中赶印第23期《挺进报》时,被踢开房门冲进来的特务逮捕。纵使种种酷刑用遍,威逼利诱招数使尽,陈然坚贞不屈。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陈然从渣滓洞监狱被转押到白公馆监狱。在就义的前几天,陈然曾对同狱室的难友说他想写一首诗,题目叫《假如没有了我》,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将诗的内容一句句告诉了这位难友。后来难友脱险出狱,整理发表了陈然的遗诗,这便是那首振聋发聩的《我的“自白”书》。
1949年10月28日,陈然被枪杀于重庆大坪,年仅26岁。陈然就义时,用已经被五花大绑的双手,扯下了身后的“死囚”标签,叫特务“从正面向我开枪”。
作者:郭超豪
编辑:周俊超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