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集主题纪录片《亚洲 文明之光》在全球电视领域第一次铺开亚洲文明的全景式画卷
被称为“人类信仰的摇篮”,亚洲文明有多少曾被低估的价值?拥有世界上最多元的文化体系,亚洲文明为何能在绵延数千年后依然多姿多彩?横跨13个时区,亚洲文明何以穿越名山大川的阻隔演变为今天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图景?
这些问题,都能从一部纪录片里找到答案。正值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并推出了专题纪录片《亚洲 文明之光》,第一次让亚洲47个国家和地区在一部专题里完整亮相,亦是第一次在全球电视领域铺开亚洲文明的全景式画卷。
纪录片分《文明华章》《传承创新》《交流互鉴》三集,共120分钟。它以人类历史发展的叙述视角,跨时空、全方位、多维度展现了亚洲文明的演进脉络。跟随纪录片,观众会对博大精深的亚洲文明有着越发清晰的认知——它不仅以东方智慧哺育了自己脚下的土地,还诞生了一系列照亮人类前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基础;它不仅保存了人类文明最初的记忆,更是从过去到未来始终启迪着世界。
第一集《文明华章》把观众带回遥远的古文明时代。小麦、水稻、棉花、丝绸、最早使用轮子的民族、世界上第一个坐式厕所等,太多开创性的事与物都诞生在亚洲。可以说,人类赖以依存的衣食住行,都能从灿烂悠远的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中找到起源。
亚洲文明在助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后,还在精神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十进制数字,是古印度文明送给全人类的礼物。由数字建构的生活规则,比如从分钟到年的单位递进关系、负数的运用、地球周长的测算、本初子午线的长度等,依次由古巴比伦人、古代中国人、古印度人和阿拉伯人最早制定或发现。由此可见,亚洲文明曾为人类理解宇宙提供了最基础的认知,也为当今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留存下亘古不变的基础性工具。而《汉谟拉比法典》、孔子学说等,则从文字和思想的角度证实,亚洲文明同样提供给人类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共存的方法和理念。
第二集《传承创新》立足当下,展现了越南的奥黛、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巴迪、约旦的佩特拉古城、马尔代夫的海洋生态等亚洲文明,是如何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传承和创新。以东南亚丛林深处的吴哥窟为例,自公元12世纪起,风雨侵蚀给它带去了严重的损毁。1993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世界文化遗产。此后的修复工程云集了亚洲各国团队:印度修复了塔布伦寺,日本修复了巴戎寺、十二塔庙和北藏经阁等,中国修复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这完全是一个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古老奇迹在文明对话、携手合作的亚洲获得新生的动人故事。斯里兰卡的康提舞、日本的动漫产业、印度的宝莱坞、马尔代夫的首座跨海大桥中马友谊大桥等,则是亚洲文明站在传统基石上迸发出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当代注脚。
第三集《交流互鉴》演绎了一幅和而不同的亚洲文明全家福。当英语、德语、法语、俄语里的蔗糖都沿袭古印度语的提法,印地语里的白糖却和“中国”同音;当丝绸、茶叶、瓷器随驼铃声声一路远行,胡椒和石榴等陆续东来走进中国。不胜枚举的事实都指向了丝绸之路。在陆地和海洋上,交流互鉴之路跨越了不同国度、肤色和文明的聚集地,让不同的物产和文化藉由驼铃、马蹄、桅杆,促成一席流动的盛宴。
《亚洲 文明之光》纵横上下万千年、横跨数千公里,其实不离一个宗旨——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与珍惜,文明只有在平等相待、交流互鉴中,方能迸发出盎然生机。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