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7日下午,上海国际电影节和戛纳电影市场在戛纳官方放映影院奥林匹亚一厅携手举办2019戛纳电影节SIFF中国日“中国电影论坛”,围绕“新时代中国青年电影人的扶持”“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如何用镜头向世界观众讲好中国故事”等主题进行探讨。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向论坛嘉宾赠送本届电影节海报
戛纳电影市场总监杰霍姆·巴亚赫在现场表示:“今天一整天都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和戛纳电影市场的牵手活动。这也预示着我们未来将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我们会一直致力于推广电影,拓宽电影市场的边界和可能性。”
戛纳电影市场总监杰霍姆·巴亚赫
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年轻导演成长迅速
今年,中国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完成了“全单元覆盖”:刁亦男新片《南方车站的聚会》入围主竞赛单元,顾晓刚的《春江水暖》、2017年短片金棕榈得主邱阳的《南方少女she runs》入围“影评人周”,《春江水暖》成为首部闭幕华语影片,在一种关注单元中有祖峰的《六欲天》,田壮壮的《盗马贼》修复版入围“经典单元”,导演郭帆的《流浪地球》、松太加的《阿拉姜色》,和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进入市场展映。这一切都印证了中国电影人讲述的“当代中国故事”,正在走向世界,获取世界的关注。而在这些影片的背后,更有着不少中国青年导演的身影。
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工业化体系不断发展,中国青年电影人在如今的国际电影市场崭露头角,带给世界观众的惊喜也是越来越多。“过去的三、五年时间里,成长起来一批青年的电影人,这是特别好的现象。中国电影的兴旺,归根结底需要有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我们跟好莱坞最大的差距不在于资本,而在于好莱坞有整个成熟的工业体系,有很多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支撑起来。所以,腾讯影业这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扶持青年电影人,关注青年导演的作品。”程武举例说,此前腾讯影业出品的《无名之辈》,就收获了口碑票房的双丰收。“互联网时代科技发达,新技术在快速普及。帮助那些有梦想的年轻人在更好的大环境中探索电影的更多可能性,这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意义深远。”
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
路画影视近来接连在中国发行了两部戛纳电影节的佳作《小偷家族》和《何以为家》,都取得了过亿的票房。路画创始人、CEO蔡公明透露,正在国内热映的年轻导演杨明明的作品《柔情史》,也是路画影视做的营销。近年来,中国青年导演的成长速度和成熟脚步都让他感到惊叹,“中国青年导演的拍摄题材越来越多样化,中国观众的口味也在改变。像《何以为家》这样一部语言、文化、社会环境都和中国观众有很遥远距离的电影,居然有超过1000万的观影人次,我想这可以说明中国观众的日渐成熟,品味的日渐提升。”
良好的市场和成熟的观众群体,是涌现优秀电影作品和优秀影人的催化剂,郭帆表示,自己作为一名青年导演,能有这样的机会生长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幸运和机会:“中国电影的文化背景和如今的电影大环境,让一个年轻的导演可以在处女作的时候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能够相信未来。”
左起: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路画影视传媒公司创始人、总裁蔡公明、法国电影联盟大中华区代表伊莎贝拉·格拉香
中国故事就在身边 要有合适画笔描绘
什么是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导演郭帆和松太加从创作者的角度分享了各自的看法。郭帆导演的作品《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上映后成为了现象级影片,在他眼中,中国故事就在身边,但是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
“因为做过了《流浪地球》,我们才能更加明确和世界先进电影工业的差距。我们还是手工作坊,人家已是系统的产业链。”他坦诚地表示,中国电影工业,像是一个画家缺少了画笔,没有合适的画纸,不知道怎么把想象成为镜头。“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文化,重点是要完善电影工业,把《流浪地球》的点形成线和面,形成体系,去做更接地气的东西。勇于尝试,才能完善电影工业的产业链,才有更多可拓展的类型作品。”郭帆透露,他们正在复盘《流浪地球》创作筹备的过程,希望能在每个阶段将结论分享给大众,一同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郭帆
导演松太加的经历也颇具代表性,作为藏族导演,松太加本身所熟悉的藏族文化就很有独特性。他看来,电影类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他的作品更偏向艺术电影,因此在讲述方法上可以更加独特。“现实题材的影片,本身就是最能够打动人的。”对此,程武表示赞同,他认为,基于中国题材、表达中国情感、有中国文化传承的电影,就是好的中国电影。“电影行业不是赚快钱的行业,一部好作品的打造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创作者的共同努力,要有足够的耐心、匠心和敬畏心。”比如《流浪地球》的制作和拍摄花了4年的时间,即将在7月5日上映的《八佰》,花了管虎导演10年的时间。
“中国电影论坛”现场导演松太加发言
法国电影联盟大中华区代表伊莎贝拉总结说,“怎么讲好中国故事”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非常简单,“一个最好的中国故事,就是你即使不是中国人,你也可以被感动。因为我们都是一个母亲、女儿,一个父亲、儿子。”
中国故事类型多元 合拍有助走向国际
伊莎贝拉是资深制片人,也从事过多部中国电影在海外的销售发行工作。在她看来,电影交流是双向的——有更多的中国电影来戛纳,和有更多的戛纳电影在中国放映密不可分。《小偷家族》《何以为家》在中国取得票房成功让她感到非常兴奋,由此谈到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她有些感慨:“中国的电影观众非常年轻,大部分观众都是18到28岁,而欧洲的主流观众年龄在40岁以上。中法乃至中欧合拍片的问题在于,40岁以上欧洲人想看的电影不是中国20岁孩子想看的,而国外40岁人看的片子也不是中国孩子想看的。”好在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不止看美国大片,日本、印度、泰国的电影都可以在中国院线中找到一席之地。伊莎贝拉认为,合拍片能够解决一部分欣赏选择多元化的问题,让中国电影做到既全球化又本土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法国电影联盟大中华区代表伊莎贝拉·格拉香
蔡公明指出,中国人更关注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精神的电影作品,“这跟中国的文化底蕴有关。贴近现实,贴近人们的情感的强情感类型更适合中国观众。”蔡公明表示,不论是文艺电影还是类型片,都需要更理性的发展。他说,之前引进《何以为家》和《小偷家族》的经验,让他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有了更强的信心,因为这两部影片都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培养了口碑效应和核心观众,“我觉得,艺术电影需要精耕细作、持久坚持。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就好像上影节这样,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务实精神,引导、培养和提升中国观众的观影口味,而并不是完全扔给市场。”
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
摄影:阿吉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