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合作社的农民向国家出售余粮。
粮油统购统销,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之一。陈云是这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据记载,陈云在1953年及其以后的岁月里,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工作中。10月26日在上海青浦陈云故里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陈云与新中国建立和建设”学术研讨会透露,陈云曾四次到家乡青浦进行调查,其中,前两次都是关于粮食问题。
1953年是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这一年基本建设投资比1952年增加了一倍以上。随之而来的是就业人数大增,城市和工业对粮食需要量大增。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生活的改善,食用粮增多,加上自由市场的存在和投机商的推波助浪,社会的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农业生产赶不上工业建设的需要,粮食等生活消费品供不应求,这是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遇到的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难题。
这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财经会议上,粮食问题成为大家关注和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
陈云立即投入很大的精力进一步观察和思考粮食问题。他先是要求粮食部准备粮食问题的材料和研究粮食的购销方案。接着,他又连续10天同中财委有关负责人开会,研究粮食的购销办法。他重视算账,对当时粮食购销的明细账,更是算得一清二楚。1953年7月1日至1954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原定的340亿斤粮食收购计划,到9月底只购到近100亿斤,10月到12月要收购160亿斤,1954年1月到6月要收购80亿斤,才能完成计划。
而当时东北因受灾在原定的上交粮食42亿斤的计划内却只自认上交14亿斤,其他地方也有完不成计划的。本粮食年度原定的粮食收购计划会有很大的数量收不上来。另一方面,本粮食年度的粮食销售将需要567亿斤,比原计划480亿斤多销87亿斤。如果收购比原计划减少30亿斤,差额就是117亿斤。怎样解决这一购销差?陈云经过慎重思考,否定了多征收公粮、减少市场粮食销量、减少出口粮、减少军队和机关人员口粮、减少储备粮等方案,提出了在农村征购、在城市配售的办法。
这个意见得到了周恩来、邓小平的支持,10月1日晚,陈云向毛泽东汇报,得到赞同,毛泽东嘱他起草召开全国粮食紧急会议的通知。次日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陈云在粮食问题报告中,提出农村征购、城市逐步采取粮食配售、严格管制私商、逐步消灭粮食贩子等办法,再次得到毛泽东的赞同,同时得到政治局扩大会议的通过。
10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粮食会议上,陈云作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全国粮食问题的严重形势,提出了又征又配等8种方案,认为现在只能实行又征又配即在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的办法,其他办法都不行。
▲1953年10月10日,陈云在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作的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报告提纲手稿。
这一“征购配售”名称,因为日本人使用过,10月12日晚,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次日全国粮食会议总结的有关问题,被毛泽东提议改变。时任新中国粮食部首任部长的章乃器提出把“配售”改为“计划供应”,陈云等就把“征购”改为“计划收购”,合起来简称“统购统销”。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1月19日,陈云主持召开政务院第194次会议,通过《关于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并下达执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就这样问世了!
1954年春,国家扭转了粮油销售量大大超过收购量的紧张局面后,陈云敏锐地察觉到出现了私商停业歇业户增多、城乡联系隔断、内外物资交流阻塞、农村市场呆滞的问题,更加严重的是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国家跟农民的关系紧张和粮食形势严峻的问题。当时粮食购销的具体问题表现在:在收购方面,由于核定农民的粮食余缺缺乏具体办法,致使有些农民卖了过头粮,而有些农民却隐粮不报或少报,该卖的没有卖足。两者中,购了过头粮是主要的。在供应方面,也有多供或少供的现象。为此,陈云高度重视,他两度深入上海青浦实地调研。
原国家体改委常务副主任周太和回忆,1955年1月,陈云第一次到家乡进行调查。当时,有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有看法。实际情况究竟怎样?陈云决定到青浦家乡看看。在调查期间,陈云约见了早年一起闹过革命的农民曹象波、曹兴达,向他们了解情况;还抽出时间查看了粮仓、米店,又分别找干部、农民、城镇居民和商人等进行座谈。对粮食统购统销,大家意见不一: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有的只赞成统销,不赞成统购;有的批评基层干部购了“过头粮”(超计划收购粮食);也有农民反映留粮过少,口粮短缺。为此,陈云还亲自到挺秀村作了实地调查。这个村共87户,缺粮户有44户,有的缺1个月,有的缺2个月,也有的短缺3个月。在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后,陈云说,国家如果不征购,城市销售就会有困难,有的灾区可能会断烟、死人。靠国家进口粮食也不现实。这样一讲,许多农民都很体谅国家的暂时困难,认为征购是对的。这次调查,陈云重点研究了统购统销中两个较大的问题:一是农村周转粮的问题;二是对农户统购多少,留粮多少,以及缺粮怎么办的问题。回到北京后,陈云把在家乡调查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思路,作了系统、周密的思考,随后向中央提出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中的有关政策和办法。
1955年5月,陈云第二次到家乡调查。那时,毛主席多次走进陈云在中南海东华厅的办公室,和陈云商量《农业发展纲要》究竟怎么落实的问题,并要陈云负责此事。回到家乡后,陈云深入村队,同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探讨粮食亩产如何翻一番的一些问题,如有哪些办法?需要多长时间?需要什么条件等。座谈会上,大家告诉陈云,江浙地区10年内粮食亩产翻一番是可以做到的,但要多种红花草,增加化肥施用量;要解决灌溉问题;要有新的高产粮种;要疏通城乡渠道,保证农用物资的供应等。
▲陈云在青浦农村调查期间与公社干部的合影。
陈云为此还去了山西、安徽、湖南和吉林等地收集大量资料,并同中央经济综合部门的同志一起研究。回京后,陈云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统购统销问题的发言,阐明坚持和改进统购统销的关键所在。
与会专家指出,改革开放后,粮食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粮食连年丰收,使得粮食的生产到了“可以充分供应市场需要的程度”,于是中央适时地在1985年取消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2004年进一步放开全国粮食市场。然而,在当时具体条件下,采取统购统销的办法是正确的。陈云曾说:“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实践证明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1955年3月21日,陈云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陈云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陈云纪念馆、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联合举办,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全国各地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综合自人民网、学习时报、《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