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那个时刻开始,三个多月每天持续的写作中,词语们应召而来,它们都发着微光,把来路照亮。当神话时代成为过去,如果重铸一种庄重的语言来书写当下的日常,书写灾难,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今天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纪念巴金诞辰115周年座谈会暨2019年收获文学排行榜颁奖典礼举行,获奖作家、评论家齐聚,作家阿来如是分享创作心路。
今年上榜的30部作品中,阿来《云中记》,万方《你和我》、田耳《开屏术》和迟子建《炖马靴》分别摘得长篇小说榜、长篇非虚构榜、中篇小说榜和短篇小说榜的榜首。此外,榜单上的中篇、短篇小说集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电子书已登录阅文集团旗下QQ阅读和微信读书APP。
什么把文学照亮?
《云中记》重述发生在汶川的地震灾难,是一部超越灾难文学的祭祀诗。生与死、历史与现实、自然灾害与生态关切、传统礼俗与现代更新等诸多命题交织隐现于作品之中,诚如颁奖词写道:“在生死的烛照下重新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反省的方式让灾难变成民族精神重建的独特骨骼” 。
长篇写作尤显突出的是作家们处理重大题材时的开阔胸襟与真挚情感,今年多部作品直面厚重历史、自然灾难、英雄叙事等主题,闪现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之中探寻求索的勇气和力量,也延伸出了中国当代文学与人们心灵之间深邃、厚重、密切的关联。
今年上榜的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徐皓峰《大地双心》、蒋韵《你好,安娜》、格非《月落荒寺》等长篇小说显示出文学直面现实题材的担当。万方的长篇非虚构《你和我》回忆父亲曹禺与母亲的故事,回到那些剧作的写作现场,在诸多个人物史与家族史的梳理与追踪中见证着时代风云。
许多作家回忆了自己与《收获》的文学结缘,“我1999年开始写小说,2005年在《收获》发表短篇《衣钵》后打开了发表局面。”三次上榜的田耳形容,“像是黑暗中看到光亮,看到成为作家的可能。”对此,同样三次上榜的作家孙频亦有同感,“在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就是《收获》的读者,过了很多年,变成了《收获》的作者,我获得了很多成长。《收获》坚守的品格和文学精神,为孤独的写作者在前方点亮了一盏灯。”
今天为何重温巴金的“把心交给读者”?
今年恰逢巴金先生115周年诞辰,1957年7月24日,《收获》由巴金和靳以创刊。
在场作家、评论家纷纷表达了对巴老的敬意。
“从《家》开始,巴金的写作始终与时代共振,这是今天的一些创作者可能缺失的。” 评论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说,巴金一直努力寻找与时代共振的那份朴素与真诚,也投射着人们对时代的思考,“就像在高速公路行驶时窗外不断闪过的提示一样,巴金留下的精神是这个时代、是历史奔途上不可缺少的养料和原料。”
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项静感叹,“巴金的青春,核心是责任与勇气——上世纪30年代他突破家的封建枷锁,到了晚年把扭曲的自我修复成正常的自我,《随想录》具有文化性反思,承担责任者的形象。”
“曾经父亲为我担忧,他劝我做一个体面的作家,像巴金那样,活得正直正派端庄些,期待他的儿子往这个方向走。”作家弋舟谈到,巴老在父亲那一辈心目中,和世界的关系不是剑拔弩张的对立,更多是对“不良倾向”的矫正和对现实的尊重。
“巴金的现实主义一面多为人所知,但他的先锋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忽略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何平谈到,今年巴金译文全集的再版,也提醒着人们,以往对巴金的翻译研究是不够的甚至被严重忽视,“巴老翻译了大量俄罗斯文学,他有着开放的格局,也创作了多篇具有先锋和探索意味的文字,这和他对域外文学的汲取是有密切关联的。”
作家邓一光还记得,28年前1991年中国作协在北京召开“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开幕式上,念到巴老的贺词“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两句话看似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是写作者毕生追求的两件事,也构成了我的写作信条。”
“怀念巴金,也是在纪念、守护一种价值,巴金横跨五四和新时代,比鲁迅更亲切。” 作家宁肯谈到,巴金好比是文学的“压舱石”,“要继续往前走,沿着文学本身的道路前进,巴金的矗立让后辈大树底下好乘凉,感到心安,有力量,靠着这颗大树庇护沉思下,继续前行。”
《收获》主编程永新还记得,巴老在世时,每年11月,编辑部都要到巴老家中为他庆祝生日。在他看来,巴金的人格魅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信条带来许多启示。”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透露,新版的《巴金全集》将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未来一至两年内修订再出,预计出34-36卷,让人一窥巴金先生创作、翻译的全貌。
作者:许旸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