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叶公好龙、井底之蛙、望梅止渴、千里送鹅毛……英语怎么说?如何让外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讲述这些充满历史底蕴和韵味的中国传统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有声读物《中国好故事》却在多个电商平台上收获了满分好评,电影《冰雪奇缘》的小说作者维多利亚·萨克森特别点赞这套书,评价它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英语的绝佳方式”。
这套《中国好故事》出版以来,收获的好评来自四面八方。有业界人士认为,这套书用非常地道、生动的英语表述方式来讲述中国传统故事,对出版界如何提高传播中国文化的“出海”能力带来非常好的启示。“要想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首先得用英语说清楚中国文化是什么样的。”《中国好故事》的责任编辑顾晓清认为,这套书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给出了更多启示,如“学英语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了解外国。现在学英语,是真正要参与全球化的协作和竞争,要有效传递自己的声音”。
用更地道的英文充满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
过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英文读物,或者是国外出版社以西方视角诠释中国文化,主要面向国外成人读者;或者是由中方撰写后再翻译成英文,在英文表述方式上往往“不地道”。《中国好故事》项目策划人楼夷向记者介绍,这个系列的作者团队来自全球七个英语母语国家,不仅都能说写地道纯正的英语,并且在表述方式上非常注重能让小读者更容易理解。例如在“神农尝百草”中用第一人称口吻说道:“‘我’(神农)竟然有一个透明的胃,吃了啥喝了啥,旁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在没有微信、电视的古代,这可成了远近闻名的奇景。每次‘我’一吃饭,就吸引了无数乡亲们围观,比直播还精彩。”微信、电视、直播等这些词汇将古代故事“遥远”的情节一下子带到小孩子熟悉的生活中来。
这种跨越时间、打通文化藩篱的“新奇”翻译,是建立在对当下英语学习需求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顾晓清认为,越来越多中国孩子可以用英文来讨论自己熟悉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他们更需要听得懂、用得上的英文故事书”。要知道,在过往的英语教学中,大量词汇或习惯用语过于“西式”,比如动辄吃面包、喝咖啡,却没有中国小朋友生活中常见的包子、豆浆等;中国小朋友周末会去游乐场等场所,但在英语对话练习中的回答却是去church(教堂)。英语学习与交流的困难,不仅仅是语言的障碍,很多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正因如此,《中国好故事》虽然是讲述中国传统故事,却注入了大量非常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词汇,是一次成功的创新。
让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故事引发全球共鸣
正因如此,《中国好故事》出版后也获得英语国家读者的好评。楼夷介绍,不少海外华人家庭为了不让孩子忘记自己的根,也通过电商平台购买这套丛书到境外,让孩子从小熟悉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好故事》讲述了包括十二生肖、嫦娥奔月、木兰从军、孟母三迁、笨鸟先飞、神农尝百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在内的几十个中国传统故事,并且注重用当代人的价值观对这些故事重新演绎。比如在传统的“牛郎织女”故事里写的是一年只能见一次的爱情悲剧,在《中国好故事》里却把重点放在织女不喜欢天宫生活而勇于追求自我的独立精神;“神农尝百草”原本故事中神农氏是个勇敢无畏的首领,在《中国好故事》中则把重点放在神农氏作为一个牛头人身的异类,希望融入人类群体的故事,因为这正符合了全世界各地的孩子都渴望融入群体、结交朋友的心理需求。
“当一个人真正在一个全球化环境中工作的时候,阻碍他沟通的其实不仅仅是语言,而是思维方式。这些用更符合当代人价值观重新解读的中国传统故事,消除的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障碍,同时也拉近了中国文化与外国读者的心理的距离。”顾晓清说,“今天要将全球思维、纯正英语和中国经典相融合,让中国故事既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又引发全球的共鸣。”
作者:卫中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