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著名作曲家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于周日(3月29日)上午在克拉斯夫逝世,享年86岁。潘德列茨基是20世纪先锋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广岛受难者挽歌》《耶路撒冷的七座门》《波兰安魂曲》等作品为世界乐坛所瞩目。潘德列茨基是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的老朋友,乐团曾多次上演潘德列茨基的作品,包括他的《第一号大协奏曲》、《第六交响曲“中国诗歌”》、《小协奏曲》、《弦乐小交响曲》。
北京时间3月29日晚,上海交响乐团在疫情期间推出的“周末线上音乐会”,特别放送潘德列茨基《三首中国歌曲》,以此缅怀这位当代伟大的音乐家。这场音乐会的音频录制于2017年5月6日,由张洁敏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出,托马斯·鲍尔担任男中音。乐迷朋友可以在上海交响乐团官方微信号上收听音乐。
作为指挥,潘德列茨基也常年活跃在世界舞台,曾在上海交响乐团2014-15乐季中指挥过乐队演出他本人和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他还曾邀请乐团于2010年3月献演波兰第十四届贝多芬音乐节。
△2015年4月25日@馄饨皮 音乐会现场
2017年8月,上海交响乐团在琉森音乐节演出期间,潘德列茨基专程从波兰飞来瑞士,聆听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以演绎肖斯塔科维奇作品见长的他,在听了乐团的演奏后,兴奋地跑到后台对指挥家余隆说,“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当年第一个在琉森音乐节指挥“肖五”的,正是潘德列茨基。
△2017年8月@琉森音乐节的主场KKL
2020年4月24日,上海交响乐团乐季原有一场音乐会,由潘德列茨基指挥他本人的作品《广岛受难者的挽歌》,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三交响曲》, 然而受疫情影响,乐团取消4月所有演出,而潘德列茨基因病去世,这场特殊的音乐会永远听不到了。
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三首中国歌曲》(第一版)
撰稿:韩应潮
自十九世纪以来,中国诗歌通过一系列译本逐渐进入欧洲人的视野。欧洲出版的最早、最流行的中国诗歌选集之一是法国女诗人兼东方学家朱迪特·戈蒂埃(Judith Gautier)出版于1867年的《玉书》(Le livre de jade)。《玉书》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被翻译成英语、德语等多种语言。1907年,以戈蒂埃和其他前辈的翻译为基础,德国诗人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出版了他的中国诗歌选集《中国笛子》(Die chinesische Flöte)。
贝特格生动的语言、富于音乐性的节奏和自由的分段为他赢得了许多读者,尽管他对中文所知甚少,他的诗歌常常与原诗的含义相距甚远(其中有些甚至无法找到原作,包括被马勒谱曲的一首)。《中国笛子》发行了十万本之多,在音乐家中特别流行。数十位作曲家为选集中的诗歌谱曲,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古斯塔夫·马勒的《大地之歌》,其他还有许多风格、时代和国籍各异的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阿诺德·勋伯格、安东·韦伯恩、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恩斯特·克任内克、汉斯·艾斯勒、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等等。
与他的波兰前辈席曼诺夫斯基一样,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也对贝特格的书颇为着迷,在2005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委托创作的第八交响曲中已经为其中一首诗歌谱曲。三年后,他回到这本选集,又谱写了三首歌曲。“我对中国音乐和中国诗歌非常有兴趣”,作曲家说:“真正‘中国’的是,作品的配器使用西方乐器模仿中国音乐的音响,还有一些我从未使用过的男中音元素”。与通过以悲哀、孤独和告别为中心的诗歌传达出即将离世之人的忧伤和痛苦的马勒不同,潘德列茨基选用的诗歌不那么多愁善感,写景多于抒情。《三首中国歌曲》的小型乐队也创造出了一种印象派气氛,更接近法国风格,而非通常的表现主义技法。三首歌曲中贯穿着“夜”这一统一意象。
第一首歌曲《神秘之笛》的歌词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基础。长笛吹出典型的五声音阶,制造出东方色彩,在打击乐式的伴奏上与男声和谐地交替。后两首歌曲表面上不那么“东方”。在《月夜》中,夜曲气氛由摇曳的三拍子节奏和萦绕的半音人声旋律创造。最后一首歌曲《夜景》的歌词源于张若虚的名诗《春江花月夜》。加弱音器的弦乐和竖琴奏出清澈的固定音型,描绘出幻想般的场景。音乐最后以英国管惆怅的旋律结束。
文字综合自“上海交响乐团”公号
图片来自“上海交响乐团”“艺绽”“音乐周报”“橙客乐堂”公号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