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表扬孩子吗,知道如何肯定孩子才能转化为他成长的动力?“财商”是什么,面对孩子“我们家有钱吗?”的问题又该如何作答?在线学习为主的新环境下,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这些或看似简单或概念新颖的话题,也成为不少家长朋友圈里的热门。最近,一些引进出版的教育类图书引发关注,书中没有急于提供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或贴上“成功学”“打鸡血”的标签,而是结合这些家长关注的实际话题,给了读者更多开放式思考空间。
没有建设性的赞扬“一文不值”,还会让孩子的自尊变成自恋
技术革新给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人工智能迭代速度更是超出想象,如何学习适应未来社会?英国知名教育专家肯·罗宾逊“教育创新五部曲”系列著作全球畅销,他的新书《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在国内的多场线上直播引发关于教育的深度探讨,技术时代如何学习的话题在其中备受关注。
从了解家长的角色、理解孩子的压力、理解学校的功能等10个维度出发,《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提供了清晰的思考路径,并提出一个话题:明智的应对方法就是果断把那些重复性、有规律可循的工作让给机器人去做,把我们有限的精力花在打磨那些人类更擅长的事情上,比如艺文方面的,情感层面的,精神领域的,需要创造性、审美力支撑的。
那么一味鼓励表扬能促进孩子自我实现吗?书中也提出建议——培养孩子的自尊并不是给他们无尽的赞美,过犹不及。作者认为,这种方法收效甚微,且经常出现反弹。自尊并不是来自不断地接受不加批判的赞扬。来自家长和老师的适度赞美和积极强化能很好地鼓励孩子,但如果没有一定建设性和尺度的话,这种赞扬就会像通胀的货币,变得一文不值。“孩子们通常很清楚自己什么时候该努力,以及是否该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自豪。如果没有标准或者明确的进步空间,自尊就会变成自恋。”
培养四个孩子考进东京大学医学部的日本妈妈佐藤亮子,在《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一书中谈到了类似话题。作者坦言,她的每个孩子都曾有过短板和弱项,她自己也根本看不懂高考的数学题或物理题,也曾为儿子的辅导班和小升初而烦恼不已,甚至还曾因女儿迟迟学不会单位换算而情绪失控……这就更需要家长耐心捕捉不同孩子的天赋,帮助他们发展内在的自我,而这也恰恰是“一刀切”的教育难以达到的。“表扬和批评一样,难度都不小。不走心的表扬夸不到孩子的心坎里,也无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佐藤亮子举例写道:比如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家长应该说“这道题之前你做错过,这次做对了,真厉害”,而不是空泛地说一句“你真棒”。有具体内容的表扬,更能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帮他产生再接再厉的动力。
怎么和孩子谈“钱”,丢给孩子一个储蓄罐可不够,财商教育成热点
“钱”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但如何跟孩子谈钱让很多家长头疼。
经济学家薛兆丰认为,财商不仅仅是关于财富的知识,也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帮助家庭厘清关于财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智商、情商、美商之外,财商启蒙渐成热点。
畅销书作家罗恩·利伯多年研究儿童教育与金钱课题,依据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理财专家的研究成果,十多年来采访调研、与粉丝互动,创作《反溺爱》。书中试图纠正一个认知偏差:家长以为钱最容易宠坏孩子,困惑如何教孩子花钱,不好意思与孩子谈钱,但其实钱是中性的,且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优秀品格。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步入社会、接触同龄人后,他们产生和金钱有关的各种疑问就无法避免。小到“妈妈,你为什么不给我买这个”,大到“我们家有钱吗?为什么他家车子比我们家的大?”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关于金钱的对话。“如果对财富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远久时代,会造成儿童教育中的缺失或扭曲。”在阅读推广人三川玲看来,光教孩子如何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投资理财,对没有赚过钱的孩子来说非常荒谬,而《反溺爱》则从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零花钱等生活细节入手,进行肉眼可见的财富教育。
恰如育儿作家大J所评价的,财商教育不该仅仅只是丢给孩子一个储蓄罐,与孩子进行关于钱的讨论,也不该只局限在金钱本身。正如“十岁开始的经济学”丛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孩子普及货币、信用卡、促销、金融危机等概念,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与现象,家长会发现,财商教育其实涉及消费观、职业观和学会感恩等更加深层次的话题,能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做选择,拥有幸福人生——用自己的能力,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别人的认同,并愿意为之付出货币购买;通过对财富的有效管理,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这也是需要学习进阶的人生道理。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豆瓣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