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中国军网
【导读】就在刚才,海军新闻发言人高秀成介绍,根据年度计划安排,中国海军组织辽宁舰航母编队跨区机动,于近日航经宫古海峡、巴士海峡,到南海有关海域开展训练。如今中国航母已成为无数国人的骄傲,回首往昔,不能忘记前人为圆国人的航母梦而付出的努力。以下文字为原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郑明口述。
从造船学院传来的消息
我们知道乌克兰想要向中国出售航母的信息是在1992年年初。这个信息是怎么来的呢?当时并不是通过政府渠道,而是靠两个造船学院之间的联系。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学院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之间有业务交流,乌克兰的教授跟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授说:我们那里有一条航母造不下去了,苏联解体了,俄罗斯不再给乌克兰的船厂出钱。要不你们来些专家看看,接手把这艘航母造下去。
这名中国教授知道情况后,先后向学校领导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汇报了情况。我当时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副理事长,刘华清(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是学会的名誉理事长。我知道这个事情后立即商请潘曾锡理事长,说:第一,安排这位教授来北京向学会领导汇报;第二,我去请示刘华清副主席,看他能不能抽时间来听汇报、给指示。
刘华清副主席亲自来听完汇报后,我们学会几位领导共同请示他,希望将这个事情继续往下干,想去乌克兰去访问考察。大家觉得应该去,机会很难得。刘副主席当时的指示也很明确,去,但不能以海军名义出面去,要由造船界牵头,军方派人参加,大家用民间的名义。报告由造船界与海军联合上报,到上面就由他来处理。报告很快就批下来了,组织了一个以造船工程学会出面的、实际上军民结合的访问团,我是顾问身份,团长是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即中国舰船研究院)尤子平副院长,他也是以学院的名义出面。还有当时的国防科工委、总参谋部、海军司令部、造船工业部门的一些专家和领导都去了。整个代表团有十来个人。
我们抵达乌克兰是1992年3月初,在那里考察了大约3周。我们是通过两个学院联系的,所以属于半官半民性质,乌克兰方面的一切接待也都是由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又称黑海造船厂)和造船学院出面负责。主要联络人是一位女教授。
一座封闭在过去的保密城市
尼古拉耶夫就跟中国早期的大庆一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地图上没有标注。它是苏联的国防工业要地,所有航母都在那里造。我们去的时候苏联已经解体,可能是没人管了,才开始有外国人去。
乌克兰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国家原先很发达,也很富裕,但当时处境却相当困难。我们那会儿住在他们的招待宾馆里,冬天都没有足够的暖气。乌克兰朋友对我们这个代表团很友好,专门给我们每人加了一床毛毯。尽管经济非常糟糕,船厂工人们仍非常守纪律。船厂站岗的保安是一帮中年妇女,别着枪,很认真。我们大巴车进出,她们都上来检查,看有没有把厂里的东西带走。
我们在船厂接触了从厂长到主管航母的骨干,包括厂长、总工程师、总工艺师、总建造师都来接待我们,陪着我们仔细地看“瓦良格”号,允许我们爬上爬下地考察。“瓦良格”号很大,上面有三四千个舱室,很容易迷路。他们自己人都有走进去之后迷路的,隔了一两天才被找出来,所以他们领头参观的领导自己随身也带着一个小本,随时核对位置。
两艘航母:一艘待卖,一艘在拆
这次考察访问,让我们感到苏联的造船工业科技真的很发达,乌克兰船厂的朋友给我们的感觉是同志,甚至是兄弟,很友好。其中有一位副总工程师,长得特别像马克思,也是苏共党员,他的真名我没记住,我们管他叫“马克思”。有一次他给我们讲心里话:“中国朋友,你们把它买回去吧,我们跟着你们到中国去把它造出来。它是一个保卫和平的力量。”用他的话来说,造船就如同生儿子,现在儿子既然已经生出来了,就要让它长成。他还告诉我们,不要只看舰上的情况,“舰上设备还没装好,有的设备你们也看不到,这些东西全在仓库里。该订货的配套设备基本已经买到了,大部分也都到货并发送到船厂里了。”
确实,我们看到“瓦良格”号采用的是质量很好很厚的钢板,非常亮。我们进到部分舱室里,已经安装上舰的各种设备都是新的,基本上全都看到了。我们还到机船的机座下面去,看到主机的螺栓都拧上了,只是没有拧紧,更没有最后对上轴系和定位,但相当一部分设备都安装进船了。主机、锅炉等动力设备都在里面,轴系等也都装上了。乌克兰方面跟我们讲,已经完成60%多的建造工程,我们考察团的几位专家估算认为,至少已经完工一半以上。我们考察团的意见很一致:这艘半成品船值得买,而且我们的意见是“连人带马”一起买,就是船买回来,船厂仓库里所有有关的设备,只要当时还没装的,还有技术图纸资料,全都买回来;乌克兰这一套建造班子中的骨干,也跟着请到中国去。那会我们还跟他们一些骨干开玩笑说,你们待遇高,你们来中国我们养不起。乌克兰朋友说,“我们不要那么高的工资,只要能干这个活,我们就愿意”。
当时除已下水停在码头的“瓦良格”号外,船台上还有一艘更先进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由于俄罗斯停止拨款,这艘航母也造不下去了。对一个船厂来说,船台被占着不能继续造船,这个船厂肯定要完,所以这艘航母一定得处理掉。“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主船体结构当时已经基本成形,但美国有关公司引诱乌克兰船厂说:你把这艘航母拆了,我愿意出高价收购废钢。乌克兰同意了。我们去的时候这艘航母正在船台上拆解。后来呢,据说美国公司付钱时耍赖皮了,但航母已经拆了。船厂有什么办法?苏联国家、政府都没了,你厂里还有什么好争的?
外行人喜欢看热闹,对于我们造船的人来说,希望学习技术,因此看这艘船台上在造航母的结构状态比看一艘成形的航母更有价值,但船厂不同意安排考察。我觉得有两层原因,一层原因他们后来说出来了:“我们是造船厂,现在在拆船,有什么好看的?”我能体会他们的心情,换我也不愿意让别人看,他们把造出来的船看作自己的儿子,拆船等于在“杀”自己的儿子。另外,其实也涉及有些技术保密的问题,他们对我们还有些保留。
没搞出中国航母成最大遗憾
我们在黑海造船厂参观了几天,深深感受到这艘航母对中国是有价值的;乌克兰的朋友和同志是友好的,他们现在很困难,我们1992年的时候也并不富裕,双方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回国后,我们逐级向上汇报,建议争取推进政府间谈判,把“瓦良格”号买下来。但得到的有关反馈是这件事情太大了,还要研究研究。那段时间,我个人理解,购买航母的事情似乎在高层并没有人明确反对,但也没有形成正面决策,就这样被拖延搁置下来了。
从整个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看,究竟国家把海洋问题放到什么位置,海洋贸易放到什么位置,海洋权益如何维护,应当怎么考虑,这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对大局势的评估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发展和购买航母这个事情可能就做不出结论。受传统的大陆意识影响和国力、军力限制,海洋权益的问题当时还没有被真正放到国家的战略位置上,这还需要一个提高认识和研究深化的过程。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提议正好处于这个大形势、大战略下,处于待研究的过程中。
从我个人来说,我原本希望能够投身于中国航母的工程中,但最终只是做了一些前期论证、考察研究和技术准备的事,所以,当我从部长岗位退休时,我向海军司令员张连忠汇报了一句话:“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中国的航母搞出来。”他当时安慰我说:“郑明,你在海军装备建设上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的,航母的建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口述:郑明
整理:马俊 刘扬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李婷
*本文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