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华灯璀璨。夜色中熠熠生辉的“东方之冠”里,迎来携手上海民族乐团的中华艺术宫之夜——“海上生明月”艺术体验专场活动,为人们带来一场有“声”有“色”的艺术体验。
上海民族乐团将原创品牌演出《海上生民乐》的室内乐版本带到了中华艺术宫艺术剧场。2016年这台节目的首演曾为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揭幕,此后又巡演至多个国家。巧的是,与该演出谐音的《海上生明月》展览恰为中华艺术宫的品牌常设展,在梳理馆藏珍品的基础上集结20世纪中国美术大师们的精品力作。
丝竹声起,伴着三重奏与小乐队的一曲《江南》,只见一众民乐演员身后的大屏幕上出现了沈柔坚的国画《忆江南》,曲折的河道,河上的船只,画面上盎然的绿色,无不让人忆江南。悠扬的旋律一转,又见江寒汀的《春柳双鸭》跃入视线,予人勃勃生机。而这些作品都来自《海上生明月》展览。这样一种对话,深情诠释了海派绘画与民族音乐之间的文化关联,使音乐欣赏获得更全面的审美体验。
静止的画面随着音乐的奏响,美妙的旋律与传神的画作交相辉映,二者既融入了对方的表达,更得到了意境上的无限延展。
而在41米层的《海上生明月》展厅里,两位民乐演奏家与观众一起走进展厅,现场演绎起琴箫合奏的《阳关三叠》。这样的小型演出今晚在展览现场共有两场。
“现在我们所在的展厅展出了其中比较传统的作品。他们基本上都受过正宗的文人画训练,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依然保持着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热爱。这部分艺术家更多地是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受到西方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这幅吴湖帆的作品就很有代表性。”穿插在两场表演中间的,是中华艺术宫副研究馆员武秦瑞带来的现场导赏,为观众诠释美术作品的精妙之处。
今晚的雨下得不小,赶来中华艺术宫参加这一特别的夜场活动的观众却不少。其中很多人都是带着孩子来的。而活动过程中他们脸上不时绽放的笑容,不时流露出的心领神会,都让人看到一种满足感。
“中国传统的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都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流传很久的文化艺术基因。这样的艺术碰撞希望今后可以再多一些。其实我们在为这次演出排练的过程中也会细细揣摩画中的情感,思考自己能够以一种什么样的诠释与这些美术作品‘合作’。”上海民族乐团打击乐演奏家王音睿告诉文汇记者。
成立于1952年的上海民族乐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现代大型民族乐团。近年来,为不断追求传统民乐的当代价值,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担当融入民族音乐创作中去,乐团以“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为主旨,打造了《海上生民乐》《共同家园》《上海传奇·外滩故事》等海派民乐原创品牌,展现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民族之声。
上海美术馆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美术馆之一,也是上海地区唯一一家国家重点美术馆。2012年10月入驻原世博会中国馆以来,依托上海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艺术服务综合体,实现了向中华艺术宫的华丽转身。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为学术定位,以海派艺术为研究重点,开展学术研究与展览展示。
“中华艺术宫之夜”是上海美术馆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全新打造的都市夜游与艺术教育推广相结合的品牌项目。此次夜场活动是本市文艺单位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为市民游客呈现的艺术视听盛宴,是上海民族乐团与上海美术馆携手弘扬中华文化、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积极尝试,更是不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重要指示的生动体现。
作者:范昕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