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一批怀着救国理想的热血青年从上海出发,前往十月革命的故乡莫斯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将革命斗争经验的“火种”带回中国,指导了党早期工作的开展。百年后的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中俄大型歌舞剧《红场上的红流》今晚在虹桥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指导。
作品力求真实再现还原留苏青年当年对革命火种的采集,与当代青年的回望、对话、呼唤相交织,以新颖视角创新探索红色题材剧目的呈现方式,也为骤然降温的深秋上海注入热血激情。
当大幕拉开时,近30位演员错落站在最高处达3米的舞台上,灯光将年轻的身形勾勒出金色挺拔线条,随着国际歌响起,相隔百年的两代年轻人隔空相望,互相致意。当熟悉的“共青团之歌”“小路”“喀秋莎”“灯光”的旋律响彻剧场,台上台下同频共振,致敬时代致敬青春,那印刻在几代人生命集体记忆里的岁月扑面而来,令人感怀万千。
《红场上的红流》以铭记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奋斗青春为初衷而原创,当代青年李向宏与中俄混血女孩波琳娜共同携手寻根上海红色印记为引线,通过与百年前青年一代隔空对话,平行再现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共青团员,自上海出发,带着理想和信仰前往“十月革命”的故乡——莫斯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路上遭遇的惊险紧张、扣人心弦的往事。这群年轻人学成回国后结合中国实际开展革命斗争,成为马克思主义火种的最早的传播者。
演出主色调为白和红,前者寓意留苏青年为救国图存,追寻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之圣洁;红色寓意着青年们的一腔热血和付出的巨大牺牲。故事围绕着青春、求知、追寻、友谊四个关键词展开——青春是青年人之间的对话,在激情和拼搏间寻找共鸣;求知的目的是建设祖国,求知热情和动力从未消失;追寻是马克思主义火种的传播和传承,也是百年至今的一道红色足迹;友谊是中俄两国传统友谊之赓续,续写文化交流新篇章。
如何创新舞台演出,用更好的手段和艺术表达方式融合观众的个体生命经历,达到共情深度的沉浸,是当下红色题材面临的新命题。《红场上的红流》自首演以来,编剧吴斐儿通过大量文字、实物、照片、影像等史料的收集研读,结合舞台手段和音视频融合,力求以更为现代多元的方式,使党史素材走出书本,走近观众身边,走进人们心中,产生紧贴时代脉搏的共鸣。
据悉,该剧目团队编导吴斐儿、姜涛,近年来探索将原创红色沉浸式演出带进重大红色场馆——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大型情景朗诵剧《破晓之光——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红色印记”大型演出《巾帼的黎明》、龙华烈士陵园沉浸式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到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大型情景剧《渔阳薪火》、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型多媒体情景剧《童声嘹亮》等,这些作品尝试创新红色实景、沉浸式演出,生动呈现红色火种在上海的传播历程和信仰之光。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