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中有谁是看了这个节目,想到来乌镇看话剧的,请把你们的手举起来好吗?”第八届乌镇戏剧节“戏剧新生活现象”小镇对话上,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一、综艺《戏剧新生活》策划黄磊向现场观众问到。话音刚落,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举起了手。
因为今年网播的一档“黑马”综艺,更多人看到了戏剧,对戏剧艺术产生了好奇,乌镇戏剧节相关负责人亦向记者证实,受综艺热和因疫情停办一年的双重影响,今年戏剧节期间,乌镇西栅票房和景区餐饮住宿都异常火爆,“乌镇戏剧节”迎来了很多新观众的入场。
“很多人问我,《戏剧新生活》播出后,观众到底是看戏还是看人来了?”在节目中被称为“乌镇鲁班”的刘晓邑说,“带动戏剧的环境往前走了一步,我觉得这个最重要。”
今年戏剧节,这些综艺里的宝藏戏剧人——刘晓邑、丁一滕、赵晓苏、刘添祺、吴彼、刘晓晔等汇聚一堂,在乌镇的各个剧场把《养鸡场的故事》《巴西》《心脏》《关于23号星球》《倒影》这些作品又演了一遍。开票当天,“戏剧新生活”作品瞬间全部售罄。而他们每个人也因此都涨了粉,有了更多喜欢他们作品的忠实的观众。
“一个戏剧演员,要不要被大家广为认知?我们需不需要戏剧明星?”黄磊认为,不管用什么方式关注到了剧场,走进了剧场,都产生了积极意义。“戏剧破圈?不,我认为是戏剧扩圈。”
回顾十日戏剧盛宴,乌镇成为戏剧人的造梦空间。23部共计64场特邀剧目演出、18组共计60场青年竞演演出在乌镇西栅的十余个剧场精彩上演,2000余场古镇嘉年华表演,10场小镇对话、5个戏剧工作坊、10场朗读会以及贯穿9天的戏剧集市,高潮不断。其中,6部作品于乌镇首演,10位女性戏剧人作品相继亮相登场。
作为开幕大戏,孟京辉改编司汤达的《红与黑》,率先拉开首演序幕。文学名著为什么需要舞台剧改编?鹦鹉史航幽默地说,“要不然它就是一本你借了永远不会翻,还给图书馆的书,或者放在家里最上一层永远不会翻动、但每次搬家都很沉的书。舞台剧把它掰开,掰开了揉碎了扔你一身,你没法再摆脱,一旦看了著名的文学著作的改编,你就没法离开它。”
“我喜欢于连,虽然他被很多人讨厌。”孟京辉说,“有的时候要像动物那样成长,有时候要像植物那样成长,有时候要快,有时候要慢,但是都得成壮成长,它带来了自由,带来了骄傲,带来了面对世界的勇气,这就是《红与黑》。”
年轻与成长,一直都是乌镇戏剧节带给人的印象。融入丰富景观体系的戏剧艺术,让人天然地新生亲近。金星创作的《日出》以舞台为镜,在肢体的语言和美学中表达生活百态;何念导演的《原野》将曹禺剧作重新演绎,用“光”和“影”谱写爱恨交织的情感悲剧。赖声川导演的6.5小时超长巨作《曾经如是》以史诗般的恢弘架构展现对人生、时间和命运溯源的思考。上海戏剧学院《邬达克》、藏语版《哈姆雷特》展现学院派的力量。《杂拌、折罗或沙拉》《春逝》等小剧场惊艳戏剧节,折射戏剧的精神品格。
今年,古镇嘉年华共有130余个演出剧目,演出场次多达2000余场,堪称历史之最。街头巷尾,露台河边,当代表演艺术和多样化民俗文化融合在同一个空间里,填满乌镇剧场之外的每个角落,包括即兴喜剧、戏曲、装置艺术、多媒体、传统民族秧歌、偶剧、虚拟化表演、杂耍魔术、肢体剧、实验诗乐舞短剧等等。
戏剧集市是第八届乌镇戏剧节的特别策划板块,这是一场奇妙的文艺集会。9天的日日夜夜,音乐、电影、潮玩、装置、阅读、展览、快闪、市集、美食……光影移动,意念穿梭。3场白日梦朗读会和7场子夜朗读会将地点设在北栅丝厂——一个充满有趣的老厂房。老厂房里新设了一个图书馆,在史航的策划下,56个出版社提供了2500多本书。走着走着,你会突然看到一堆年轻人、一人拿着一本书,安静地坐在那里。阅读和剧场一起,殊途同归走向诗意的生活方式。
照片由乌镇戏剧节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