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以文字绘就的“海派文化地图”,能读到上海16个区怎样的前世今生?历经四年编撰,“海派文化地图”丛书16册前不久集结出齐。丛书按照上海的行政区划,逐一解析和描绘海派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传承与多元特质,对于厘清海派文化的发展脉络,丰富海派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下午,该丛书读书会第二站走进静安区图书馆,静安卷《上海蓝调》作者黄媛、丛书执行主编浦祖康、文汇出版社社长周伯军、作家潘真分享编著心得。该书是静安区和闸北区两区合并“拆二建一”之后,将“洋气”的静安和“霸气”的闸北,从海派文化角度最早同书论述的文化类书籍之一。
隔苏州河相望的两区合并,第一次打破长期以来以苏州河为界的分布格局,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更好地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得以在更大空间内发挥服务经济的外溢效应和辐射作用,海派文化的多元融合共生的特质在新的静安区更加彰显。静安和闸北,一个诞生了近800年,一个不足400年;一个得名于寺庙,一个得名自水闸,但内在的基因和精神却是一脉相承,这支融合交织的“上海蓝调”流淌着别样的海派风情。
恰如书中所说,“静安”是特别优雅的汉字组合,意境也高。《礼记》之《大学》篇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道出了中国人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何尝不是世人寄予一座城市的美好愿景?
丛书每一卷都结合了各区地域特色,阐述了海派文化在各区内的发源、流布、传承、发展历史轨迹和地理分布。《上海蓝调》在静安区原主席陈永弟的关心支持下,由区委宣传部、区政协办委派专人配合作者黄媛搜集资料、联络采访、审核稿件。业内评价,“海派文化地图”丛书及后续推广将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以更多元形式弘扬海派文化,带给读者更为系统的海派文化阅读体验。
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视屏连线谈到:上海海派文化研究全区域覆盖,意义重大,而且对全国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有示范作用。丛书16卷含《申江往事》《沪东风云》《东海瀛洲》《都市传奇》《山海雅韵》《海上文脉》《上海蓝调》《崧泽之光》《淞滨漫话》等,运用新颖的地图概念,把一个个海派文化地标人物,串联成“珍珠项链”,连贯起来宛若“海派版”的清明上河图。16册书500多个故事,记载了与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和特色故事,构筑了上海万花筒般的城市精彩。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背靠历史悠久的长江文明,面向的是浩瀚无垠的海洋文明,加上其是中国海岸线的南北中心点,地理优势可谓得天独厚。五方杂处,东西交融,既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融汇着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又凭借开埠百余年的历史进程,吸纳了多国文化素养,久而久之,造就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与开放包容、创新时尚、务实精致的文化性格。
各卷本作者团队实地调研采访,争取获得一手资料,挖掘珍贵的鲜为人知的史料线索;写作期间,大到文章的编排,小到英文书名的用词,几易其稿、汇编成册。恰如丛书总主编柴俊勇在书中写道,海派文化与上海这座城市息息相关,新时代呼唤弘扬海派文化,新征程上海再出发需要弘扬海派文化。
《上海蓝调》一书中串起了这篇热土的一批人文地标和上海品牌,从镌刻红色基因的四行仓库、开启民智的商务印书馆,到蕴含大量故事的常德公寓、同乐坊,充满上海老味道的凯司令、王家沙,以及谋求转型的同乐坊、不夜城、陕西北路等,无不飞扬着静安区特有的人文标识与魅力。
活动现场,丛书编委会赠送“海派文化地图”丛书。读书会继闵行、静安后,将在上海各个地区巡回举行,主创人员将与广大读者交流丛书创作心得。未来,围绕海派文化地图IP的主题讲座策划与数字化内容开发的拍摄制作发行、动漫作品的策划设计、主题文创邮品的创意设计、丛书有声出版以及线上线下推广等,都将陆续开展。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