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做出定义的人,其悲剧论集中体现于著作《诗学》中,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疏泄,”2022年新年伊始,华人戏剧家、上剧场艺术总监赖声川重新整理剧场史讲堂资料,把曾经的校内课变成全民公开课,从1月6日到1月9日连讲六堂“西方剧场史”,昨晚是第一讲。
在观众熟悉的编剧和导演的领域外,赖声川还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戏剧博士,曾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院长。上一次开讲“西方剧场史”还是1999年在台北市社教馆(现台北城市舞台),从学校退休多年的赖声川,一直没有机会再在公众面前讲解剧场史。22年后再度讲课,赖声川本人也很兴奋,第一课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戏剧,是没有办法快进的。如果你们想听‘三十分钟讲完西方剧场史’、‘一小时讲完西方剧场史’,对不起,你们关掉吧。”
这堂戏剧专业课吸引了一大批戏剧爱好者。不仅剧场内坐满了上海文艺青年,网络直播间也涌入了14万观众。很多人打开笔记本边听边做笔记,“希望听完全部六堂课”。
剧场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产生重要的联结
这次“赖声川大讲堂”分享的西方剧场史,将会从希腊剧场、罗马剧场、16世纪末莎士比亚形成的剧场文化、19世纪的剧场结构,到21世纪的今天新剧场的变化等等,讲讲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都需要剧场,剧场给予观众的东西是什么。学习剧场、了解剧场,才有可能去突破“剧场”。
赖声川的心中一直会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剧场?剧场是干什么的?人为什么需要剧场?需不需要剧场?没有剧场的社会是怎么样?会不会有什么困难?网络时代,剧场怎么跟网络结合?剧场会不会有一天消失?”
脑海中的这些问题,让赖声川和他的团队,一直都在探索新的剧场形式,以及坚持做原创的剧场作品。赖声川的创作中,一直尝试打破剧场空间、传统的镜框舞台形式,观众熟悉的《如梦之梦》《曾经如是》中,让观众在舞台中间,演员围着观众表演的“莲花池”,这种形式对赖声川来说“不是因为绚丽才这么做,是因为需要”。
剧场的份量之重,对赖声川来说,不仅在于学习、研究剧场史,还在于他30余年创作生涯就在剧场度过,每一部原创作品都在不断试验“剧场”的各种可能性。他认为,一个社群需要共同的故事,共同的故事是维系整个社会的,不止靠人的感情和关系,更重要的是故事。
“我们的故事定义了我们。于是,有人要演出这些故事,你可能会说这些故事已经在电影里了,但对我来讲,这些故事,不管是电影、小说还是剧场,都是在讲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故事,但在剧场有独一无二的氛围。”他说。比如,在上剧场看戏,在座的人都会感觉到一种联结,跟社会的联结,观众的联结,台上台下的联结,这是剧场里独特的体验。人类从古至今,就是用一个“场”来说故事,人类的发展需要剧场的见证。
上剧场曾是一个放进商场的实验
上剧场建在一个商场里面,也是赖声川对剧场空间的一个实验。它打破的,是19世纪剧场背后的社会结构,观众不需要仿佛朝圣一般去看戏。从2015年开幕至今,《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已经成为每年至少各演出40余场的驻场节目。一直坚持推出原创的上剧场团队每年也至少推出2部新的作品。同时,“赖声川大讲堂”“丁乃竺会客厅”,以及“泡戏剧”-戏剧读本类活动;“白日梦”-艺术类沙龙活动;“好好”-生活方式手作类活动等,都变成看戏观众的周末生活“加油站”。也有越来越多的白领,会在工作日来上剧堂参加“戏剧创意工作坊”。“上剧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生活形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从2016至今,赖声川在“赖声川大讲堂”上分享了《水中之书》中的快乐哲学、意大利喜剧之谈谈人为什么需要喜剧、《隐藏的宝藏》的创作历程、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之结构美、创意学中的方法与智慧、《如梦之梦》的灵感、《宝岛一村》的创意、城市创意的密码等……“赖声川大讲堂”不限于戏剧领域,还有更多从戏剧中延伸出去的关于创意、建筑、城市、设计、广告、金融等领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戏剧、让剧场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用心打造的这个公共对话空间,成为激荡创意和灵感的场所。
照片由上剧场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