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发源地,上海一直被认为是没有中断现代主义艺术探索的城市。其中,抽象艺术在上海的勃兴与流变,给出了一个颇有说服力的答案。
今起正式亮相久事美术馆的“尊崇与信念——海派抽象艺术研究展”,集结24位居住在上海的抽象艺术家的61组作品,让人们得以窥见抽象艺术何以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重要艺术线索,上海何以成为抽象艺术之都。
此次展览可谓馆校合作结出的硕果,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久事美术馆共同主办,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国际知名建筑策展人李翔宁博士担任总策划,该学院副教授、知名艺术家于幸泽博士担任策展人。
抽象艺术在上海的发展,除了早期西方留学回国的现代画家在上海留下的传承脉络,还有这座中国最大城市独特地理位置形成的海派文化,即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和包容。本次展览以抽象艺术在上海的发展为线索,梳理了100年来抽象艺术在上海的发展。
上海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发源地,从1932年诞生的“决澜社”到建国以后直至1979的“十二人画展”,再到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浪潮涌入,上海艺术家始终保持着对现代艺术探索的热情。2000年至今,抽象艺术展览更是活动频繁,海派抽象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形成了独特的力量。如今,从上海抽象艺术家的数量和举办展览的次数来看,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抽象艺术之都”。
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王劼音,薛松,丁乙等均是在上海生活与创作的当代海派抽象艺术家,他们经历了相同的历史变革与时代发展,却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艺术思考。展览在艺术家不同的创作理念下,展示出不同的作品风格,当24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上海久事美术馆的展厅中碰撞与交融,随即带来的是本次展览源于海派、兴于海派的研究话题。
王劼音《飘渺》
对色彩和色调的诗性把握,是王劼音油画作品风格的重要特征。他惯于将色彩统一在一个朦胧而又和谐的灰色调子中,很少用纯度和明度高的颜色。此次展出的《飘渺》《原点空间》系列也像是脱尽明亮暖色的喧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宁静与诗性的梦幻般境界。
丁乙《十示》系列
1980年代以来,丁乙就一直描绘十字或米字格,将一种无意义的重复性心理体验凝结于画布之上,从笔触、色彩、材料、质地等多方面将这一主题发展出神秘而丰富的表现形式。如今,“十示”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标识。
蔡广斌《中国山·窟山系列》
蔡广斌此次带来的两幅《中国山·窟山系列》,带有虚幻迷离色彩。这是一种观念性水墨,把传统水墨中的笔墨因素降到最低极限。相纸般的黑白效果强化了观看者对技术因素对联想,而绘画感的笔触又漂浮在了影调之上,创造出一种心理张力。
黄渊青《2019-12》
在学界看来,“海派抽象艺术”是基于不同的创作理念追求多样性的抽象艺术形式;是艺术家扎根在上海,容纳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海派文化和上海城市文化精神,共同在文化中寻求依据而形成的当代艺术创作整体。“海派抽象艺术”是中国现当代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文化寓意,它以一种融合中西思想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确立了独特的艺术地位。海派抽象对中国抽象艺术去边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现当代绘画语言研究具有补充和示范作用。
李磊《c沉醉于地中海》02
本次展览以“海派抽象艺术”为线索,以居住在上海并且一直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为研究对象,对其作品进行展示,旨在探究这些艺术家作品的图式语言及其背后的具体文化特性,并探寻新的时代背景下,海派抽象艺术的发展去向。借此更好地推动海派艺术容纳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海派文化和上海城市文化精神,共同寻求海派文化艺术的发展依据。
在强调学术性的同时,此次展览在公共教育方面也将引入馆校合作的模式,在展览期间邀请策展人于幸泽博士,把久事美术馆作为校外课堂,向学生们讲授艺术知识。久事美术馆希望借助此次展览,让更多市民走进和了解海派抽象艺术,共享这座城市独特的海派文化气质与海派艺术魅力。
此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3月13日。
作者:范昕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