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历史进程的战争与武器》
[英] 阿普里尔·马登 编著
张建威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
从远古到当代,从石器到核武器,本书客观清晰地介绍了武器是如何被制作、使用,并产生影响的,以及科技发展和战争带来的技术传播,又如何影响着武器的升级,并通过大量的真实照片和全彩示意图,还原战争与武器的发展史。
>>书摘
从黑火药到核武器
火药的发明开创了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实验室里的角逐和战场上的搏斗等量齐观
中国人发明了黑火药,但是欧洲人却把它变成了火药,先将其装填进火炮,然后再放进“手枪”。事实上,1453年奥斯曼人炸毁君士坦丁堡城墙时所使用的,正是欧洲人乌尔班设计并铸造的巨炮。这座城市的陷落,结束了罗马帝国和高墙防御时代。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即使可以抵挡住投石机的抛掷,却无法承受炮弹的高速撞击。起初,乌尔班为君士坦丁堡皇帝效力、制造枪炮,但当君士坦丁十一世支付不起乌尔班的薪酬时,他便前去投靠苏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dII),而穆罕默德二世对这位枪械大师的开价则是满口答应。虽然乌尔班提供了摧毁君士坦丁堡城墙的技术,但他并没有活到坐享胜利成果的那一天——乌尔班及其一班人因火炮爆炸而丧生——这在那个年代并不罕见。
随着攻城大炮的发展,到了14世纪末,也就是君士坦丁堡陷落前50年,巨炮已可以发射重达450磅的石质炮弹。铁炮弹因密度比石头大得多,因此对城墙等静态防御手段具有难以置信的破坏力。这时,城堡时代已成明日黄花。
▲内页欣赏
到15世纪中期,手枪开始被投入使用。第一批手枪本质上只是一门较小的火炮,但随着火绳点火、簧轮机和燧发机的发展,以及枪托和枪柄的安装,手持式火枪成为步兵的制式武器。火枪的精确射程很近,不足100码,因此,需要步兵齐射,并反复操练射击、重新装填、再射击的过程,才能提高杀伤力。18世纪和19世纪部队编队整齐的战争模式,就是军队使用这种武器的直接结果,表明了武器和战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从16世纪开始,欧洲海洋国家开始建造新型远洋帆船。一排排火炮被安装到船上,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战舰,从单桅帆船到巨大的海上炮台不一而足,成为向全球海域投射武装力量的有力方式。这些帆船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当欧洲水手和海军横渡世界水域时,他们将欧洲的战争方式强加给所邂逅的各种文明。欧洲扩张时代之前存在的林林总总的军事文化,在快船或战舰侧舷的隆隆炮声和滚滚硝烟中统统被抛到了一边。即使是为了保留自己的军事文化而与世人背道而驰的日本,也于1854年同施行炮舰外交的美国海军上将佩里签署了《神奈川条约》,向美国打开贸易门户。日本人对新的战争方式学得很快。到19世纪末期,欧洲各国基本上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
▲书中插图
20世纪见证了研发创新给欧洲带来的军事优势。这种优势在欧洲大陆上不断发酵,进而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两次规模最大的冲突。受到工业化战争巨大需求的驱动,新武器和武器系统定义了20世纪的这两场大战。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飞机和坦克,尽管就致死人数而言,日臻精准的炮手是最大的杀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火炮成为众多生命的“收割机”。
飞机和坦克成为20世纪的主战武器。步枪和大炮终结了骑兵称霸时代。陆上的坦克和空中的飞机,对陆战和海战进行了重塑。坦克凭借其机动火力,确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而有了能从庞大的海军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以后,海战的胜负受制于空中角逐或水下较量,而潜艇的发明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战区。此时的战争是全方位立体作战,空中、陆地、海上和水下,冲突无处不在。
然而,广岛和长崎上空升起的蘑菇云结束了全面战争时代。因为核大国之间的任何此类冲突都无异于自寻死路。21世纪见证了小规模冲突上的不断创新,从无人机到简易爆炸装置(IED),从网络战到恐怖分子驾驶卡车冲进人群,凡此种种,皆成为时代特征。网络时代复杂的多战区战争,与自杀式炸弹袭击,以及媒体战交织在一起,但战争依然是人类最具特色的活动。
无论武器将来如何变化,有一件事依旧非常确定——在未来的战争中,它们仍将大行其道。
作者:阿普里尔·马登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