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登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云展播”,通过40余个平台在线直播,总播放量超658万,引发全国观众热烈反响。“渔光曲和旗袍舞是我永远的爱,美到失语。”“今年第三次看《电波》!不论现场还是线上,每次看都可以感受到,剧场是生命,是无限情感的沿伸。”“不管线下线上,每次见到电波,感动、流泪,之后又有新的力量。”在社交网络,观众纷纷写下最真实的观剧体悟。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多部上海出品的优秀文艺作品通过“云剧场”与更广大观众见面。上海京剧院《红色特工》、上海沪剧院《敦煌女儿》、上海杂技团《战上海》等播放量都超过250万,受到了观众、媒体、业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线上演播让看不见摸不着的“云端”成为实实在在的“硬”平台,并成为“艺术为民”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火爆直播激发网友对剧场舞台的期待
这几天,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登陆“云展播”的消息不断刷屏朋友圈。此前,《电波》曾参与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 “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引发线上观剧热潮;昨晚,这部上海出品的“现象级”舞剧作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特邀剧目再度登上“云舞台”,热度仍然爆棚。许多观众对《电波》期待已久,早早守候着“云剧场”大幕的开启。在南通开烧烤店的丁先生将直播链接转发到朋友圈,并留言,“期待《电波》早点来演出,让我能补一张票。”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解放前夕英勇牺牲的李白烈士为原型进行创作,让观众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和光荣革命传统。在昨晚直播的《电波》中,青年舞蹈家王佳俊、朱洁静等领衔的上海歌舞团演职员队伍,将故事主人公的信仰和奉献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摄像镜头将一些剧院看不清的近景拉到我的眼前,才发觉演员的每一个表情是如此细致。”“直播弥补了看现场时紧张而忽略的细节,人物变得更加立体了。”不少观众写下了最新鲜的repo(剧评)。
今年1月,《永不消逝的电波》首轮驻场演出在美琪大戏院圆满收官。400场演出见证了所有演员的蜕变和成长,在一次次尝试突破极限的过程中为《电波》创造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昨晚,火爆的直播激发了网友们对剧场舞台的期待。“还是要看现场!可以听见群舞跳跃的声音,两位首席抽泣哽咽的声音,加分太多啦。”“看直播和在剧院身临其境差距很大,全景视角能更直观的看到每一个走位和舞美调度。”如今,《电波》已经再度开启“驻场+巡演”模式,让全国观众体悟这份“永不消逝”的感动。
“云剧场”走进千万网友的视野
今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利用“互联网+”模式,构建集成化展示、分众化传播的演播直播平台矩阵,建设“云剧场”。《红色特工》《敦煌女儿》《战上海》等上海出品的优秀舞台作品通过“云端”,走进千万网友的视野。
9月9日,京剧《红色特工》在上海周信芳戏剧空间演出,参评“文华编剧奖”。据悉,通过“十三艺节河北省云观摩系统”,《红色特工》面向全国观众进行网络演播,当晚超255万人次观看了演出。为了这次演出,编剧李莉重点修改“破译密码”“夫妻情深”两场剧情,“唱腔、唱词均重新创作。梳理后的剧情更完整,节奏更扣人心弦。”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参评剧目《敦煌女儿》通过新华云直播、中国网、文旅之声视频号等进行直播,观看人次近300万。通过网络,线下艺术形式打破空间的桎梏,丰富了自身的观众群体,让“上海的声音“实现了“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沪剧,了解海派文化。看过沪剧《敦煌女儿》的直播,有网友感叹:“敦煌脉脉相传,万古长存。舞台张弛有度,音乐抑扬顿挫,无不牵动着情绪与思绪。”
舞台帷幕缓缓拉开,雄浑的旁白将上海战役的背景娓娓道来,演员们用杂技动作讲述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9月12日晚,由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排的杂技剧《战上海》在保定关汉卿大剧院震撼上演,并进行线上同步直播,播放量达320万。全剧汇集了在国内国际屡次获奖的20个精品杂技节目,以杂技艺术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立体再现恢弘壮烈的战争场面。网友对《战上海》赞不绝口:“每一个杂技动作,都让我感叹演员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挑战不可能’!”
“云舞台”深刻改变艺术创作方式
目前,线上展演已经成为上海文艺院团的演出“新常态”,优秀的红色舞台作品跨过“云端”,浸润网友的文化生活。
上海昆剧团创排的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先后在乐游上海、上海昆剧团抖音号、上海宛平剧院视频号等平台线上播放计10场,累计时长1200分钟,吸引超20万人次观演。9月21日下午,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获奖作品《战·无硝烟》剧组走进浦东群众文化艺术馆进行线上录制,评弹观众将于近期在线上欣赏到这部牡丹奖获奖作品。此前,中篇评弹《初心》线上直播,吴侬软语的江南魅力吸引了近10万抖音观众在线观看。
9月20日,第五届上海(浦兴)淮音艺术节开幕式以线上展播的方式进行,加入抖音“云上舞台”计划,总观看人数达到94万人次。开幕式线上展播中,上海淮剧团顾芯瑜、王萍等青年演员表演了淮剧《八女投江》《江姐》选段,呈现了“喜迎盛世,戏曲传承”的主题。据悉,9月24日闭幕式还将展演都市新淮剧《寒梅》,用艺术语汇奏响时代最强音,谱写时代新华章。
艺术传播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调整发展变化中,正在改变人们欣赏艺术的方式,同时也将会改变艺术的创作方式。戏曲电影的创作亦紧跟新媒体时代的步伐,探索传统艺术网络传播的新途径。
上海越剧院推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她!》《渔光曲》《新生》四部“龙华”题材越剧微电影,每部时长在20-30分钟左右,具有“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特点。目前,影片已在B站小红旗、“青春上海”和“上海戏曲广播”等多个官方账号进行播出,BESTV娱乐频道及“中国越剧”专栏可常年点播观看。
8月26日至9月23日,上海沪剧院“沪剧之家”视频号推出了“沪韵云享”直播季,并尝试“付费模式”。《芦荡火种》《江姐》《敦煌女儿》《邓世昌》《一号机密》等由沪剧院精心拍摄制作的4K高清视频首次在线上播出。
清晰的画质、无损的音质,让观众通过手机就能近距离、无障碍地观看到演员精湛的表演,感受强大的艺术张力。“戏曲电影让演员的表演纤毫毕现,比舞台上看得清楚,真过瘾。”“先烈的故事就应该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让他们的精神鼓舞更多的人。”在互联网平台与电影技术的双重加持下,众多观众被演员传达的红色精神所深深感染,在网络上留下了自己真挚的感言。
从线下到线上,上海文艺院团正不断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突破探索。
作者:宣晶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