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播剧《破晓东方》中,陈云作为“新中国红色掌柜”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关于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你了解多少?1月3日,陈云纪念馆即将推出 “信仰的见证——陈云文物的故事系列短片”,通过一张照片、一顶呢帽、一只棕色皮箱、一份文献等12件刻着岁月的痕迹、附着情感与记忆的革命文物,生动讲述他浓浓的家国情怀。
1.一张照片
这是一张1926年8月商务印书馆职工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的合影。前排左三为陈云。照片中共14人,其中有12位身穿商务印书馆夏季的工作服,2位身穿便装。
2002年夏,陈云纪念馆征集到这张照片,它带人们走进陈云在商务印书馆的岁月。
1919年12月高小毕业后,陈云来到位于棋盘街的商务印书馆发行所文具柜当学徒。
1925年6月,陈云转到北四川路虹口分店文具柜当店员。8月,年仅20岁的陈云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罢工临时委员会委员长,参加领导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并取得胜利。八九月间,在董亦湘、恽雨棠的介绍下,陈云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召开全体大会,正式成立职工会。陈云被推选为第一届职工会委员长。
1926年8月,在纪念商务印书馆成立30周年大会之后拍摄了这张照片。照片中的这些人全部是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第一届委员,也是发行所职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的领导成员,包括委员、候补委员、监察委员。
这张照片见证了陈云从商务印书馆一名普通学徒,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的风采。
2.一顶呢帽
这是一顶灰色呢帽,由盛锡福帽厂生产,陈云亲属捐赠给陈云纪念馆。它见证了陈云所经历的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往事。
1931年5月,陈云担任中央特科书记。当时的上海,白色恐怖严重、社会人员混杂,陈云在执行任务时,就是戴着这顶呢帽掩饰地下党的身份。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赵天元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首长让我找来一顶呢帽,说给我们讲讲上海滩的故事。他就把帽子戴在头上,他说一般情况下我们戴帽子都压得很低,压过眉毛,好不让别人看着,因为上海滩的特务太多。然后他又表演,把帽子戴的靠左侧往左偏一点,他把脚蹬在他的脚蹬上,说这叫左青龙,然后把这个帽子又戴到右边,说这叫右白虎。
正是凭着非凡的胆识和智慧,凭着对党、对无产阶级事业的赤胆忠心,陈云与敌人顽强、巧妙地周旋着,忠诚地保卫了中共中央的安全,使中共中央插在敌人心脏上的这把匕首,在血雨腥风中,磨砺地更加锋利。
3.一只棕色皮箱
这是一只皮箱,是陈云每次外出工作、调研时常用之物。皮箱呈棕色,长80厘米,宽40厘米,装满衣物后把盖子撑起来不到30厘米高,正面装有一把自动锁扣,以及金属与皮带连环的提手。另外有两根皮带一左一右环绕整个皮箱,主要为稳固箱体所用。这只皮箱已经非常破旧,表面被磨破,颜色显得很不匀称,环绕皮箱的两根皮带也已经断了,能看到多处被修补的痕迹。
1933年1月,由于上海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意见,决定把中央机关迁入中央苏区。为了转移途中掩护身份,陈云买下了这只棕色皮箱。此后,这只皮箱一直陪伴着他辗转各地,从上海到江西、从遵义到苏联、从延安到东北、从东北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全国各地。
这只皮箱伴随了陈云62年。它见证了陈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运筹帷幄、功勋卓著的一生,更是折射出陈云身上节俭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4.一份文献
陈云在这份文献中讲述了怎样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1939年5月30日,该文献发表在中共机关刊物《解放》第七十二期上。1943年被编入《整风文献》,成为延安整风运动时必读的22个文件之一。
1937年11月29日,陈云从新疆迪化飞抵延安,在12月9日至1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并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一职。在领导全党组织工作的过程中,他对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倾注了很大的心血。1939年3月,他拟写了在中央党校讲课的提纲《支部工作》和《党员》,对抗日战争中党的组织工作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论述。宋平等多次说过:“印象最深的是听陈云同志讲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
在这份文献中,陈云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1)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2)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3)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4)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5)做群众的模范;6)学习。这“六条标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对党员标准作出的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达,为党员队伍建设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对当时提高党员素质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一张军用证明书
这是一张经过战乱与岁月的洗礼,却依然被完好保存下来的军用证明书,上面写道:本部少将政治委员陈云同志因公由华北解放区本部前赴满洲公干希沿途军警关卡验证放行 总司令朱德
2015年初,陈云同志长子、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捐赠给陈云纪念馆收藏并在文物馆中展出。那么朱德为什么要开具这份证明书?这还要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陈云前往东北说起。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成为国共两党必争之地。陈云主动请缨,于1945年9月15日,以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的身份,奔赴东北战场。为方便陈云赴满洲公干,以及考虑到当时苏联红军实行军衔制,便于同苏联红军打交道,行前,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名义,授予陈云少将军衔。
陈云带着这张军用证明书乘飞机抵达山海关,经锦州,到达沈阳,开始了他三年零八个月不寻常的驰骋东北战场的历程,与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指挥四保临江战役,为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攻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6.一张煤矿分布图
这是一张20世纪60年代陈云标识过的《中央直属煤矿分布图》。
1960年到1961年,煤炭的产量大幅度下滑,但下滑的原因却一时弄不清楚。周恩来提议由陈云专门召开煤炭工业座谈会,真正把情况弄清楚,以便研究对策。陈云就在这幅地图上做出标识,全面了解全国煤炭的分布。
1961年,陈云九次出席在西颐宾馆召开的煤炭工作会议,研究煤炭指标、煤炭企业内部的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煤矿职工生活等问题。10月14日至11月3日,又在北京香山主持召开煤炭工业座谈会。在香山举行的这次座谈会是陈云对煤炭工业的一次系统的调查研究。香山座谈会开得十分实在,一个一个地、中肯地找出煤炭工业当时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使整个行业的调整有了明确方向和良好开端。陈云在香山座谈会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见解,不仅对煤炭工业的调整起着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7.一只手提包
这只手提包长28cm,宽5cm,高42.5cm(含包带长度),正面印有“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字样。当年被邓小平戏称为“能买菜的袋子”。
在陈云眼里,公文包的质地、形状如何是小事,关键是能解决“人民的大事,国家的大事”。1978年,陈云正是提着这个“既能装菜、也能装米”的公文包参加了中央工作会议和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从公文包里拿出发言提纲,向“左”的错误开了第一炮,起到了扭转会议方向的关键作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闭幕会上,陈云从公文包里拿出讲话稿,说:三中全会和此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得很成功。大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充分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和党的优良作风。
一只普通的公文包折射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彰显出伟人的崇高风范。
8.一把琵琶
这是一把陈云在20世纪六十年代学唱评弹时用过的琵琶,琵琶上反写着简谱。简谱为何反写?
那时,陈云在疗养期间,为深入研究评弹,把握词曲规律,同时也作为一种锻炼,开始学弹琵琶,并请上海评弹团朱介生、周云瑞当老师。陈云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学弹琵琶也是如此。为了弹好琵琶,陈云自费请评弹界人士帮忙购买了专业的琵琶,并对学习进度、学习时间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分配,先是集中三百小时练习滚音,并在曲调中尝试运用;然后再学习“夹弹”的练习方法,讲究循序渐进。为了方便练习,陈云把简谱反向标注在琵琶上,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对着镜子自己练习,这样镜子里的简谱就正过来了。陈云二女儿陈伟华回忆:我曾经记得,在杭州见他时,他跟我说他在学弹琵琶。然后见他对着镜子,还给我弹过,对着镜子上的1、2、3、4、5的谱,自己抱着琵琶给我弹。
除了自费购买琵琶外,朱介生、周云瑞来往陈云住处的车费、食宿以及其他相关费用都由陈云承担。陈云曾多次对评弹界人士说:“周云瑞是教我弹奏琵琶的老师,我很感谢他。”
9.一套衬衣衬裤
这是一套陈云穿过多年的衬衣衬裤。陈云的这套衬衣衬裤大多是白平布等布料,过去都是于若木缝制,后来也请警卫局的孟廷珍帮着做过几件。衬裤的裤脚是一边开衩的,缝有两根带子,穿时往上挽一下,把带子系住,再用袜筒套住裤脚。
陈云的身体一向较弱,容易出汗,出汗一多,衣服磨损就快,夫人总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在物资匮乏年代,为保证生活用品的基本供给,对紧俏物资采用发票证的办法。陈云的家里有五个孩子,布票比较紧张。为了节约布票,衬衣衬裤磨坏了,于若木就把旧口罩拆开,用拆下的纱布进行缝补。缝补次数多了,家人就劝陈云重新做一套吧。他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这是穿在里面的,外人看不见,能多穿一天也是一种节约。”“穿旧衣服就是穿衣服的利息。”
对陈云而言,他自小出生在贫苦之家,经历过漫长革命岁月的磨砺,新中国成立后他执掌中财委,被誉为“共和国掌柜”,依然在生活中是这样的朴素。
10.一幅手迹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是1990年1月24日陈云和浙江省党政军领导谈话时赠送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的。
李泽民回忆说:1990年1月24日,我和铁瑛、李丰平,以及浙江省顾委、省纪委等负责同志,到汪庄2号楼,向陈云恭贺新年。合影后,陈云与大家作了长时间的亲切交谈。谈话一开始,陈云便将事先题写的一张条幅赠给我,上面写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我接过条幅说,陈云同志的这15个字,不光是送给我的,也是送给我们省委全体常委的。这是陈云同志对我们的期望。要求我们省委,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全局,做好工作。
陈云对这15个字进行了解释: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而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执行上级的决策和指示。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而是要反对教条主义。只唯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以求全面了解实际情况。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以认清事物的性质、本质和要害。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
陈云的“十五字诀”,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光辉,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宝库的永恒瑰宝。
11.一张捐款收据
这是一张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陈云同志颁发的捐款收据,上面有“捐赠号:119401017985;捐款人:陈云同志;捐款5000元整;日期:1994年4月7日”。
1994年4月6日,在上海养病的陈云从新闻联播中听到中央机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消息,就委托身边的工作人员从他的存款中取出5000元,送到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给希望工程的孩子们。与捐款一起带到的是一句话:“这笔钱,一定要捐给革命老区,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并且要保密。”
最终,这笔捐款落实到了河南省卢氏县25名贫困失学儿童身上。卢氏县不仅是贫困山区,还是革命老区。在陈云的资助下,孩子们不但重获上学的机会,也照亮了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一生中温暖的记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陈云曾说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让儿童失学,应该动员全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说的,更是带头这样做的。
12.一张党费收据
这是一张陈云生命最后时刻交纳党费的收据。上面写着:三、四月份党费,盖有“中共中央办公厅机关委员会组织处”的印章,收据日期是“1995年4月10日”,金额112.4元。
1994年5月25日,陈云因肺炎住进了北京医院。1995年4月10日突然病危,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两点零四分,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0岁。薄一波回忆说:1995年4月10日中午,我匆匆赶到北京医院去看望他,我见他神志异常清醒,担忧这是回光返照。果然,这次见面,竟成永别。当天上午陈云在各项体征都比较好的情况下,还向组织交纳了人生的最后一笔党费。党组织开出了一张收据。这张弥足珍贵的收据现在保存在陈云纪念馆。
陈云去世后,遵照他的遗愿,他的内脏器官捐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遗体在北京火化后,骨灰埋撒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株茂盛的雪松下。
伟人虽逝,风范长存。睹物思人,精神常青。这张陈云在生命最后时刻交纳党费的收据,见证了他这一生栉风沐雨,依然初心如磐。
作者:如烟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