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智能创作时代》
杜雨 张孜铭 著
中译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2022年12月16日,Science杂志发布了2022年度科学十大突破,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赫然在列。一时间,AIGC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概念。无论是AI绘画的爆火,还是ChatGPT的诞生,都属于AIGC这一概念。谁曾想到,在元宇宙、Web3.0等概念风靡的2022年,AI凭借“创作”强势崛起,这预示着AIGC元年即将开启,下一个万亿赛道即将爆发。2023年,将是AIGC与Web3.0、元宇宙密切结合并将爆发的一年。本书结合生动的比喻和有趣的案例,向所有关注未来科技的从业者、创业者、投资人、政府部门科普了AIGC的源起、技术思想和商业落地场景,让我们一起迎接全新的智能创作时代。
>>内文选读:
从机器学习到智能创造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得以思考?
从如同一张白纸的婴儿,成长为洞悉世事的成人,正是长辈的教诲和十年寒窗塑造了我们如今的思考力。学习,似乎就是智能形成的最大奥秘。
人类崇尚智能,向往智能,并不断利用智能改造世界。走过农业革命,迈过工业革命,迎来信息革命,一次又一次对于生产力的改造让人们相信,人类的智能最终也能创造出人工的智能。
数十年前,图灵抛出的时代之问“机器能思考吗?”,将人工智能从科幻拉至现实,奠定了后续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之后,无数计算机科学的先驱开始解构人类智能的形成,希望找到赋予机器智能的蛛丝马迹。正如塞巴斯蒂安?特伦所言:“人工智能更像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本质在于尝试理解人类的智能与认知。”如同人类通过学习获得智能一样,自20世纪80年代起,机器学习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力量。
机器学习是指让计算机从数据中汲取知识,并按照人类所期望的,按部就班执行各种任务。机器学习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似乎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样的人工智能并非人类最终期望的模样,它缺少了人类“智能”二字所涵盖的基本特质——创造力。这个问题就好像电影《我,机器人》中所演绎的一样,主角曾与机器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面对“机器人能写出交响乐吗?”“机器人能把画布变成美丽的艺术品吗?”等一连串提问,机器人只能讥讽一句“难道你会?”。这也让创造力成为区分人类与机器最本质的标准之一。
面对庐山雄壮的瀑布时,李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句,感慨眼前的壮丽美景;偶遇北宋繁荣热闹的街景时,张择端绘制出《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传世名画,记录下当时的市井风光与民风淳朴;邂逅汉阳江口的知音时,伯牙谱写出《高山流水》,能拉近秋夜里两位知己彼此的心灵。我们写诗,我们作画,我们谱曲,我们尽情发挥着创造力去描绘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因此成为人类的一分子,这既是智能的意义,也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但是,人类的创造力真的不能赋予机器创造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埃米尔·博雷尔1913年发表的《静态力学与不可逆性》论文中,曾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实验:假设猴子学会了随意按下打字机的按钮,当无限只猴子在无限台打字机上随机乱敲,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在某个时刻,将会有猴子能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虽然最初这是一个说明概率理论的例子,但它也诠释了机器具备创造力的可能性。只不过具备的条件过于苛刻,需要在随机性上叠加上无穷的时间量度。
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这个时间量度被从无限缩减至了有限。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和大模型的广泛应用,生成型人工智能已经走向了成熟,人们沿着机器学习的路,探索出了智能创造的今天。在智能创作时代,机器能够写诗,能够作画,能够谱曲,甚至能够与人类自然流畅地对话。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将带来一场深刻的生产力变革,而这份变革也会影响到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希望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有趣的案例,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真切地参与到这一次轰轰烈烈的科技革命中,一起迎接全新的智能创作时代。
作者:杜雨 张孜铭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