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对我们的戏曲事业发展与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
上海一直是中国戏剧的重镇,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名角云集、流派纷呈。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戏曲界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繁荣创作,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迎来了“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
薪火相传,传统语汇构建中国表达
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戏曲的传承发展只有在中华文明中寻找到源头活水,守根护脉,方能以古鉴今,才能在舞台上把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用戏曲语汇构建起中国叙事、中国表达、中国价值,让世界看得到、看得懂,这对进一步厚植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2022年,上海昆剧团倾力打造了全本《牡丹亭》,成为全国唯一完整演绎汤显祖原著《牡丹亭》55出的文艺院团,被专家认为“是本年度中国戏曲的重大文化事件”。文化和旅游部在今年两会期间举办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全本《牡丹亭》作为全国唯有的两台传统经典剧目之一,日前受邀于中央歌剧院向首都人民献演。全本《牡丹亭》守住了汤显祖原著深沉的历史品位与美学风范,同时又注入了新时代大众的审美精神和鉴赏情趣,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讲求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和“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体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全球化语境下,上海戏曲人也积极推动提高“上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探索用戏曲来实现文化融合的正面作用,扶持和引导一批极具文明内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品剧目、文化品牌、艺术服务的戏曲项目,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戏曲“走出去”格局。2016年恰逢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剧团开启“临川四梦”世界巡回演出超60场,上座率高达95%,足迹遍布北京、广州、上海、济南、深圳、昆明、贵阳等国内城市,并远赴美国、捷克、比利时等国,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增添了精彩。上昆还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等多个国家的学校举办多场昆曲艺术导赏和演出,积极培育“昆虫”粉丝,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昆曲艺术影响力。
守正创新,激发“戏码头”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上海充分发挥国有戏曲院团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演出为主心,不断活跃文化市场,以文化消费更好地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上海成为全国最活跃的演出市场。上海戏曲中心属下六家国有戏曲院团通过一台又一台好戏增强观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真正激发出上海“戏码头”的生机与活力。
演出市场的繁荣离不开产业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高效运作。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上海戏曲工作者的创作富矿,我们重点策划陆续推出了京剧《红色特工》、昆剧《自有后来人》、沪剧《陈毅在上海》、越剧《山海情深》、淮剧《寒梅》、评弹《战·无硝烟》等一系列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精品力作。
“演艺大世界”是上海作为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展示平台,戏曲人们也深度参与其中,全力打造演艺品牌。“演艺大世界·东方之韵”演出季以驻场演出、名家名剧等形式构建起立体而丰满的演出集群。自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全年,演出场次达到409场,观众平均1.2天就能看到一场戏曲演出,逐步形成了“看京昆到天蟾,看地方戏到宛平,看小剧场到长江”的地标性观演态势。中心与文汇报社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八年间一共收到申报剧目412部,涵盖69个剧种,上演67台剧目。这个平台已成为全国戏曲人才与佳作竞相呈现的码头,并正在成为优质的“策演”平台,进一步推进上海成为戏曲原创活力喷涌不息的“源头”。
古韵新唱,促进“戏曲+”融合发展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和保护人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参加政协会议,我带了“关于健全戏曲演员特别是武戏演员综合保障体系”的提案,呼吁为戏曲演员提供更完善的支持和保护,该提案得到全国戏曲界同仁们的支持与关注。
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是上海人才孵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对青年戏曲人在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营造有利于出人才的良好环境,并鼓励支持老艺术家“名家传戏”“收徒传艺”等方式。通过各院团的夏季集训,战高温、强素养、育人才。通过白玉兰奖、牡丹奖、梅花奖等国家级表演艺术奖的评选,积极引导青年戏曲人追求德艺双馨,全面提升综合艺术素质。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戏曲人主动进驻以商圈、创意园区、旅游景点等场所拓展而成的演艺新空间,实现戏曲常态化演出。2019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与徐汇区文旅局一起打造“日晖有戏”戏曲文化节,现已成为每年一度的徐汇滨江“网红活动”。历时两周的戏曲文化节,开展数字藏品、直播论坛、线下戏曲快闪、美育赏析、后台探秘、志愿服务、文创展示等数个活动板块,把人气商场变成开放式的剧场,成功地把戏曲的引流和商场的人流有机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体验。风雅赏曲的意境向市民和游客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成功助力了上海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
随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愈发深厚,电影、短视频、游戏、甚至直播间都已成为戏曲传承传播的新路径。从2015年起,上海各戏曲院团把经典剧目逐一拍摄成了戏曲电影。3D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3D昆剧电影《景阳钟》、3D越剧电影《西厢记》、沪剧实景电影《敦煌女儿》分别获得国内外一流电影节的重要大奖,上海戏曲电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时,越来越多的游戏设计者和玩家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在保留戏曲艺术精髓的前提下,进行深度融合与创新。越来越多戏曲工作者通过抖音等社交媒体去建立起戏曲与年轻人之间的桥梁,面向Z世代共振同鸣。
这些年,上海戏曲也积极探索与多元文化的创新合作,力求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赢发展,在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发挥更大协同效应。其中,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艺术空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阵地,也是戏曲跨界的一个创新发力点,推动艺术展览、演艺表演、文创开发、研学体验等新型业态,不断创新文化服务形式,让更多市民共享文化成果。“昆曲”与“故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经过四年的数次深度互访,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正式签约合作,上昆将借助故宫丰富的戏曲资源和研究力量,重新构建文物与戏曲艺术的关系,让文物活起来,力图打造出既具历史底蕴又具时代风貌的戏曲新成果。
春色如许,百花盛放!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戏曲工作者要以新担当、新作为,彰显新气象、新面貌。我们坚守从艺初心,到人民中去,为人民而作、为人民而演、为人民而歌,带着好作品、好演员、好事业、好产业,一路奔跑,一路欢歌,赶赴这场与春天的美好约会!
作者:谷好好(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