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限》里有很多感同身受的叠加,如果它能让观众坐在剧场里,在自己的困境中,在自己不同的感受中走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步,我觉得这部就达到了目标。”演员田水表示。3月24日-4月16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本年度第一个原创项目——话剧《期限》将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上演。
话剧《期限》灵感来自纽约男童帕茨失踪事件,故事讲述一对失踪儿童父母在漫长时间里的等待。一位迷失在时间里的母亲,一位藏匿于记忆中的父亲,一位游离在感情外的女儿,当期限层层逼近,他们将如何释怀。
《期限》2018年版本的剧本共11页纸,12720个字,但就这12720个字,读完用了不到50分钟的时间,2012年香港版本的演出却足足演了近100分钟。2019年,来自中国香港的编剧余翰廷根据与导演周小倩和主演田水聊完之后的内容重新调整了剧本,再次收到剧本,变成了14页纸,13859个字,而整个剧本却幡然一新。《期限》坐排时间60分钟,预计演出时间近120分钟,也就是说,三位演员将挑战用无字剧本,呈现60分钟的表演盛宴。
在舞台呈现中,观众能看到许多沉默的表达:母亲可能把花再浇一浇,报纸垒一垒,再去补补妆,喝一点可乐,坐下来把箱子整理好;女儿要带着妈妈去加拿大生活的一场戏里女儿要把她所有的报纸运走,母亲就在独自收拾背景板;丈夫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开始写大量的便签,一句一句,一片一片,贴在家的各个角落……这一段段“舞台的沉默”,让场次之间变换成为表演的组成,而这样沉默的时间,塑造了生活的常态,也是在寻找一个非正常生活继续的可能性。
《期限》筹备许久,在2023年最终得以正式拉开帷幕。作为一个直面现实的戏它尤其珍贵,导演周小倩说到:“时隔四年再看这个剧本,感受更加强烈。这个戏整体是比较轻松的,但后劲很大,有一种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感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中心始终坚持小剧场作品的创作,希望能够提供给戏剧艺术一个安安静静的、不功利的创作环境。
作者:王筱丽
图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供图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