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作家、批评家梁鸿鹰的首部诗集《对天真的结局严阵以待》。书中收录作者近年来创作的诗歌90余首以及黑白摄影60余幅,用文字和图像共同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绵延诗意。这些作品探问自我、人生,直面苦痛哀乐种种境遇,充满直击人心的哲思,也有“把玩生活”式的戏谑。诗人在序言中表示,他“以这些尚不成熟的诗句,暂且去为自己开启一扇新的大门”;推开这扇门,我们或许还会看到中文现代诗写作的新一种可能。
《对天真的结局严阵以待》
梁鸿鹰 著
KEY·可以文化 |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梁鸿鹰系《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创作,然其在诗歌创作领域也有长期探索,多篇诗作发表于《中国作家》《上海诗人》等各类刊物。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诗人孙思评价:“他以敏感而细腻的视觉注目存在,使其诗作创造了区别于日常直接性的第二直接性。”
梁鸿鹰
以诗意的目光抚平岁月的褶皱
“愿做个纸上游牧者,坐看云层偷走轨迹,笑意被巧妙遮盖,开采世界的背面,卫护天涯、蒺藜与调性,抓紧补救被遗漏的歉意。”一如诗人的自我期许,梁鸿鹰的写作具有鲜明的“游牧”特性——不固守于某种写作范式或某类创作母题,始终保持思的敏锐和警觉,受到文学“真”与“美”的召唤,不断向“水草丰美”之所迁徙。《对天真的结局严阵以待》这部诗集,便是作者将其在文学世界最新发掘的宝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灯光》《落日》《雪》《雨线》《城市》……这些诗歌着眼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象和场景,以思的锐利在日常景观中敲开缺口,让意义在现实与想象的缝隙间自然涌现。《偶然的芹菜》《六月五日早偶感》《瓶子倒伏》等小诗兼具浓郁生活气息和戏剧性,厨房角落的鲜嫩芹菜、烟火气升腾的小街、立在边缘摇摇欲坠的石头,诗人捕捉到平淡日常中那些“楚楚动人”的瞬间,看到生活内部的反转、讽刺、辩证,一个个立体的意义空间随之生成。
诗集中的摄影作品
诗集中尤为值得关注的还有一系列以“衰年”这一主题松散联结的诗作——《一面镜子》《结局》《岔子》《不放过》《不逢时》《背时》《眼神不济》《人,依然站立》《不再妥协》。不同于托马斯·迪兰于日暮时分激烈的“咆哮、怒斥”,梁鸿鹰安然而坚定地注视时光纷涌,以诗意浸润褶皱的岁月。对于“找不到,不能找”的东西,索性便“不找了”;倘若时间之于作为有限存在的人是一种“劫”,那么不如做一位西西弗斯式的生活英雄,对最天真因而也最残忍的结局,严阵以待。
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
作为近年来并不多见的图文诗集,《对天真的结局严阵以待》在文字与图像的关系上做出了进一步探索。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谈道:“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照片为我们定立新的视觉准则,更新、拓展我们对于“什么是值得看的”以及“我们有权利看什么”的认识。
诗集中的摄影作品
诗集中收入的摄影作品,多是诗人于生活中不经意捕捉到的日常景象,没有前期造景或后期技术处理,这些黑白照片呈现出一种粗粝、野生,漫不经心但又灵光乍现的特质。摄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与语言尤其是文字具有相似的特质。当某物被词语捕获或被快门框定,被纳入既有的文化系统,总有一部分意义在瞬间逃逸、流失。哲人告诫我们对不可说之物保持沉默,同样地,我们也应对自以为可言说、被言说之物保持谦卑。
尽管如此,一种对于意义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的丰富呈现依然可能。本书中,影像的穿插排布与诗文相互呼应,文字与图像构成的坐标系为理解提供了详尽的引导,同时也为无法被言说者留出充足空间。
作者:苏牧晴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