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脑海里一切想象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商代文物上那么多奇特的造型和纹饰代表了什么?”4月1日下午,在志达书店联合上海古籍出版社举办的《商文明的信仰世界与传统思想渊源》新书分享会上,郭静云教授以这个问题为引,细致解读青铜器上的“龙纹”密码,为人们展示与印象中迥异的商朝精神世界。
她的新著《商文明的信仰世界与传统思想渊源》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探索了上古至商代的“神兽”形象, 如龙、虎、凤等的造型、意义及其演变过程。中编则关注商代各种非兽形的崇拜对象,如天、帝、祖等。下编探讨了商代人心目中抽象的信仰对象:天地、四方、五色、神明,并梳理了它们在后世所经历的哲理化过程,揭示了后世中国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 “易”“道”等概念如何衍生出来。作者最大限度地穷尽考古与文献材料,遵循“白纸原则”——不预设任何理论,直接与材料对话。在此基础上,超越碎片化考据,如侦探梳理线索一样,以逻辑拼合证据,重建上古史框架。
郭静云长于艺术史、 思想史及世界上古文明互鉴研究。作为一位在莫斯科出生却倾心于中国上古文明的犹太裔学者,她不仅对中国先秦的考古材料、传世文献极为熟谂,且极具想象力和思考力,尤为可贵的是,拥有一种世界文明史的宏大视角,并以此审视中国上古文明的形成历程,提出了颇多颠覆性见解。她曾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获“2013 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提名奖。
作为与其相关的又一部新著,《商文明的信仰世界与传统思想渊源》完整地重构了商文明的信仰世界,证明了其在华夏精神文化史中实占据着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迥异于考古学界主流的“郑洛中心观”,作者提出中国的青铜文明独立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商文明亦诞生于此。北方的殷人南下吞并兼容了早商的国家与文化,亦自称为“商”,是为“殷商”。
该书还“拯救”刻板印象中的商文明,提出商王朝不只有血腥和暴力,描绘了商代精神文化的多元、丰富、开放,展现出商文明被湮没已久的另一种面貌。“如果没有相应的精神世界,商代人如何创造出空前绝后的青铜文明?商王朝又如何超越地域性的夏王朝,融合其他族群,成为中国第一个地域广大的混合种族王朝呢?”作者认为,商文明既是早期中国多元的上古信仰互相融合的“终点”,又是后世各种思想传统的“出发点”,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影响至巨。
作为《商文明的信仰世界与传统思想渊源》的第一位读者,中山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学系教授郭立新为该书作序,并做客当天的新书分享会。他表示,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夏商周时代青铜器、玉器以及其他礼器的造型和纹饰迷惑不解。这一类形象一般以夔纹或饕餮纹最为常见,近来学界往往以“兽面纹”来命名。郭静云教授在收集分析此类纹饰形象及其变体之后,发现它们其实都有着“双”嘴口的结构,这种造型其实就是殷商甲骨文里“神”字的形象来源。所以,当时的夔纹或饕餮纹应该是当时的“神纹”。这种形象象征着“死”(被神吞食)与“永生”(被神吐出而再生并获得神性),是古人精神信仰的重点。
作者:李婷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