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诗词由稚嫩的童音朗诵出来时,中华传统经典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得以延续。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刚度过十周岁生日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即将于4月8日开启全新征程。启动日从每年的“文化服务日”升级为“城市美育日”,意寓着这一节庆品牌的再出发和再重构——向着“全民美育”迈进。
这份底气来自经年累月的探索和积淀。十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地将艺术普及、人文教育、市民素养提升融于一项项活动中,激起人们对崇高和美好事物的追求,继而不断提升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杨乘虎认为,这一创新示范,是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创造的文明新形态。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滋润心灵的养分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永记历史,好好学习。少年强则国强!”在参观完“抗战珍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市民史料实物收藏展”后,一位小观众在留言本上郑重写道。展厅尾端,观众发自肺腑的留言写满了三本厚厚的留言本和巨幅的留言墙。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美育亦是如此。上海市民文化节围绕重大历史性节点,先后在全市开展“壮丽的丰碑”上海市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群文系列活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这五年”“回望四十年”“潮涌上海滩”三大主题板块知识大赛;“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庆祝新中国70周年华诞”诗歌征集活动;以建党百年为主线的市民红色故事大赛、城市广场巡展巡演、市民红色阅读推广活动等众多项目,不仅形成了高潮迭起、大气磅礴的纪念、庆祝氛围,更让爱国情怀激荡人心,激发市民开创未来的豪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美育之河最直接的源泉。上海市民文化节主动作为,通过持续举办中华古诗词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中华语言文字大赛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竞赛,让市民在阅读、背诵、知晓、理解、运用、演绎和创作中,燃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并从中汲取润泽心灵的养分。当古诗词由稚嫩的童音朗诵出来时,中华传统经典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得以延续。
大手牵小手、以家庭为单位一起参加活动,是上海市民文化节的一道美丽风景线。为此,推出“家文化”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写家史、续家谱、议家训、树家教、传家风、说家事、秀家宝、赛家宴等,让好家风、好家训深入人心,传承“诚、信、仁、孝”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上海市民文化节还联手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三大节庆推出了“电影中的真善美”“阅读中的真善美”“艺术中的真善美”系列征文活动,邀请市民用文字记录一部电影、一本好书、一场好戏中的真善美,感受真善美就在身边。
以需求为导向,为不同年龄段市民定制美育课
“以前,抢位置、随处扔垃圾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开展上海市民文化节以来,这些不文明现象大大减少。”一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保洁员感慨,现在来参加活动的人多了,每天保洁的活儿却轻松了。
伴随着文明、艺术、美学素养的提升,市民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更主动的追求。2016年,上海推出市民艺术夜校,面向18到55岁中青年人群开设艺术课程,受到80后90后热烈欢迎,多次登上热搜。很多学员结束一天的忙碌,下班直接赶来,甚至来不及吃晚饭,依然要挤出时间来上课,他们将这里看作“都市中的艺术家园”和“忙碌工作、生活之余的心灵栖息地”。七年的时间里,课程一加再加,校区也不断增加。在去年首次实现上海16个区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不仅教学点、课程、学员均倍增,还将首次推出提高班,并面向在沪外籍人士开设课程。
以需求为导向,上海为不同年龄层市民量身定制艺术课程。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例,这里既是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司令部”,也是市民艺术夜校的总校;还创办了老年文化艺术大学,让银发族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双减”出台后,该馆又适时开出周末美育课堂,邀请专业院校、院团的艺术家为孩子们普及艺术。每次网上报名一经启动,热门课程的名额就被“秒空”。而专为中小学生课后开设的330美育课堂不久前也开课了,让孩子们放学后走进馆里上一堂移动的文化兴趣课。“推进艺术普及,努力为全年龄段市民打造美育课堂,是文化馆的职责所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说。
美育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情操与心灵教育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刘轶看来,美育成效如何,要从两个层面来看:横向上,在现实生活空间里,它是不是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氛围;纵深上,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内化于心,并由此不断延续、不断拓展。基于这两个维度,上海市民文化节的美育已卓有成效。而随着“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被列为今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申城将构建更深广的全民终身美育大课堂、大平台、大舞台。
作者:李婷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