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于杭州举办的“大脑花园·第五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成了近期长三角的热门艺术盛事,不仅现场火爆,在社交网络上也被广泛讨论着。线下六大展馆——浙江展览馆、西湖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湘湖博览馆、全山石艺术中心、艺创小镇,全在校外的公共文化空间,遍布杭州全城,均免费向公众开放,总展出面积近7万平方米,集结中国美术学院2500余名应届毕业生的3000余件作品。一时间,似乎满城都弥漫着艺术的芬芳。
与其说这是一场以艺术之名的毕业狂欢,不如说这是以城市节日方式进行的一场全民社会美育。这也让人们看到,今天,艺术与高等艺术院校之于城市与大众,可以是怎样互惠共生的存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艺术是风花雪月、虚无缥缈的;高等艺术院校作为高校中特殊的组成部分,致力于培养的未来艺术家,也大多沉浸在自己天马行空的世界。而“大脑花园”显然颠覆了这样一种认知。时下的高等艺术院校正努力打破围墙,让艺术与人民共情,大学与城市共融,教学成果与社会共享。并且,这不仅仅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愿景,也在国内很多高等艺术院校中形成共识。
笔者留意到,这些天,“大脑花园”的不少作品在社交网络上走红。它们涵盖油画、设计、综合材料、公共艺术等形形色色的艺术门类,有的仅用了朴素的绘画技法,有的则玩转前沿科技。而它们走红的密码,几乎无一例外是因连通了大众情绪的共情力,尽管就技法而言,或许还有一些稚嫩之处。
听榔头咚咚咚的敲打声,看缓慢转动的水泥钢筋构成的“留声机”装置,将沙哑的诗朗诵,在工具撞击声伴奏下,幻变为“泡泡飘逝”的影像,言说着铁和月亮、生活的困顿与诗意的召唤。站在《铁月亮——打工人的诗》面前,有网友直言没停留多久“眼泪就哗啦哗啦流”。这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三位本科毕业生陈芝宇、于卓滢、谢星语共同完成的作品,调动起多重感官,将人们的视线牵引至宏大社会转型中的中坚力量——打工人身上,感受这一群体生命的鲜活律动。
大腹便便坐在藤椅上的父亲,唯唯诺诺倚在边柜上的母亲,油画系本科毕业生蔡宇航的《父母》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尽管作者致敬弗洛伊德的画风,让画面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但这一题材显然是能切中大众情绪的。占据画面视觉中心的父亲凸起的肚子,肌肤裸露部位与遮盖部位的鲜明色差,等等,很多细节都很有故事感。从画面中,有人看到生活沧桑,有人看到夫妻关系,有人看到人物性格,有人看到人间烟火。
一件一米见方的艺术装置《情绪魔方》以互动性让来来往往的人们禁不住多看几眼。这件作品来自创新设计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李思源,可以通过摄像头捕捉观众的面部,将其呈现在看得见的五面屏幕上,魔方进而又会被打乱,和其它参与者的面部拼接在一起。可以说,是观众的参与,赋予这件作品的完整性。有趣之余,作者其实也想提醒,信息碎片重组所诞生的复杂信息流,有时就像真实被隐藏了的社交平台。
跨媒体艺术学院的硕士毕业生邝智轶的作品《加密传说》,在社交网络上被不断“安利”。这件作品可以说集纳了区块链等很多炫酷的新兴技术,以联系感颇强的三屏影像方式,拓宽画面空间,音效亦颇为带感。故事的主人公却又看得人们很是亲切,这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多个数字孪生,以这一接地气的形象在虚拟世界中展开有关后人类的传说。
毕业季的其中一处展馆,干脆就位于艺创小镇“小冰岛”的户外,汇聚了公共空间艺术系的多件户外作品。其中《元·无边之园》是其艺术工程与科技工作室的集体作品,以山和水幕为画布,将艺术与自然融为一体,丰富了观众对于美的体验。
从毕业季展示内容的丰富度来看,今天的艺术早已跳出自娱自乐的小圈子,以跨界融合的姿态赋能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工业设计系与产业进行深度联合,以生活美学、数字交互、智能制造、智慧出行为四大板块描绘未来的各种场景,并从今年启动“10×10×10” 新青年设计共创计划,邀约创新企业、创新导师与创新青年,以毕业设计为载体,开展联合设计创新;社会与策略研究所、媒介与交互研究所、智能与系统研究所、产业与图景研究所、技术与造物研究所共同呈现了一场以思辨性思维介入日常生活、以多样态设计实践回应未来的毕业展示;展览期间于浙江展览馆毗邻空间增开的“南山艺市”,展销创意设计、非遗传承、文化传播产品,成为移动的生活美学馆,吸引了70余家学生创业摊主报名,将文化、文艺与文创相结合;作为特别策划,中国美术学院联合花西子共同举办的“东方园林”主题大赛创作展,更是产学研融合的一次探索。
回看本届毕业季主题“大脑花园”,会发现其中暗含“艺术应该何为”的箴言。“花园”二字,寄托了人类对于纯真年代的美好憧憬,也将美院比作一座花园。在这里学习生活,并非置身真空环境,亦并非只有无忧无虑的漫游嬉戏,更需要学会与自然一道劳作、与美一起生长。而面向社会、关注社会,无疑让学子们的艺术创作获得了更多的养分。“大脑”二字,其实像是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应用技术对艺术界巨大冲击的清醒回击,是对独立自主的思考、判断、创意能力的强调。
在这座全城绽放、全民共享的“大脑花园”,莘莘学子以艺术作品接受大众检阅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汲取创作能量的过程。他们会渐渐明白,扎根现实、感悟人间、反哺社会,最终才能用创意与技能耕耘好自己的“大脑花园”,召唤出艺术的春天。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所认为的:艺术的根本就是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为此,需要去探索、建造每个人的“大脑花园”。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