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书展加紧布展,静待八方读者。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长夏将尽的时节,2023上海书展来了。
有人说,“如约而至”是个叫人欣慰的词。老时间、老地方,读书的人、做书的人、爱书的人相遇,有如一阵好风,抚慰人心无数。有人感慨,每每看到书展期间旧雨新知们“特种兵”式地追随作家、追逐好书,没什么是比“读书值得”更恰如其分的形容。还有人在期待,又一年的文化黄金周拥抱近悦远来客,多少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能在这座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祥地迸发、继而辐照行业。
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个参与上海书展的理由,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人群的流动再次指向城中那一片片书的绿洲。未来七天约850场阅读活动,星散全城的书香雅集,等你赴约。
事实上,已经办了近20年的上海书展能让人心心念念,其魅力在书,又远不止于阅读本身。
上海书展是图书的品质盛会。在这个服务全国的大平台上,集中展示着全国和上海的最新出版成果。以书展首日为例,几场重头戏昭示着我们的精神与思想高地。一是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泱泱大国,皇皇巨观——中华经典文献世纪精品展”将代表国内学术文化界的最新成就和一流水准重磅登场;二是以“叙事共同体”为主题的国际文学周闪亮登场,结合当前文学热点,30多位中外名家将围绕全球性的文学主题发表洞见;同时,中国作协引领的“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推荐活动,也将矩阵式亮出文学的高峰之作。
精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亦广开全球视野,上海书展之所以秉性鲜明,离不开多年来主办方持续提升与创新的办展思路。早在2008年,“上海首发,全国畅销”的理念即首次提出。从此,全国出版业渐渐习惯于把自家首发时间对表申城。10年后,书展升级首发机制,不简单追求首发新书的数字竞赛,更强调质量,把握书业规律的同时彰显“行业风向标”的价值引领。于是,当今年20多家全国重点出版集团和十余家优秀民营出版机构齐聚上海,从出版“国家队”到主宾省方阵,亦无论中华老字号还是业界新宠,许多出版机构不约而同把舞台C位留给学术著作、文学大部头、专业精品等。
上海书展是城市的人文会客厅,为不同人之间的“精神自留地”提供交汇的文化空间。850场阅读活动里,既有杨志军、孙甘露两位新晋茅盾文学奖得主与读者的零距离分享,亦有阿来、田耳、毕飞宇、梁永安以及安哥拉作家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澳大利亚作家理查德·弗兰纳根等名家学者的思想激荡。丰富的周边讲座、新书分享、沙龙交流,烘托城市的文化热度,让书展成为爱书人的盛大节日。上海也充分利用书展机遇,鼓励文化机构广泛参与。出版方、作协、科协、文博、历史、教育、影视、戏曲、经济等各界领域热情参与,摆出一道道大餐,满足读书人不同的精神需求。
不单单提供内容的饕餮,上海书展亦是一次全市各区读书品牌、全城实体书店与文化新空间的集中巡礼。近20年,书展用一周时间的高密度、高质量图书盛会播下阅读的种子,再以持续扩容的分会场吸引更多读者走进书店,用阅读活动和品质分享让人爱上书店、爱上阅读。年复一年,思南读书会、科协大讲坛、全国新书发布厅、上海之巅读书会等从书展延展出的品牌读书会在七天之外悉心浇灌,直到根系绵延,滋养着城市与人。
上海书展因时代而生,随时代而变。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书店在上海的城市版图上渐渐织密,成为助力新经济、促进新业态、刺激新消费、引领新生活的有力载体。由阅读衍生的流量价值、品牌价值、社会价值被更多商家发现,形成书店的反哺机制。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中,书展、书店容纳着我们的心灵栖息,营造城市的文化气质。而反过来,越来越多爱书人在数字阅读时代依然对线下情有独钟,读书、买书、分享书,成为越发普遍的市民生活之选。完全能预见,未来七天,互联网社交平台会一次次被人们冒着暑热奔赴书展、又身披星空从图书会踏上归途的美好画面刷屏,人们也会从彼此的分享中确认自己下一次的读书好去处。
新的雅集再次被书开启。人海汇入书海,漫入城市,以一股雅致又具有韧性的力量塑城市格调、写城市软实力的风范。“书香满城”不是什么夸张修辞,而是真实写照。
作者:王彦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