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以绘画语言演绎戏曲之美的中国戏曲人物画也称戏画,便是颇为适宜的艺术载体。近日,上海九点水美术馆·树屋馆经历长期精心筹备之后迎来的开馆首展,是“丹青戏韵——朱刚戏画文献展”,不久后还将赴泰国曼谷展出。
身为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会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书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朱刚,是当代著名“戏画”艺术家。毕业于上海市美术学校的他,在其几十年的“戏画”创作生涯中,始终追求中国戏曲与当代绘画的融合,以期表达蕴含在中国戏曲中的传统文化。此次展览便是对于艺术家几十年创作生涯的一次梳理与回顾。
坐落于桂林路宜山路口西南侧一片绿地之上的树屋馆,由四座独立的悬浮体串联而成,在建筑与树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互动关系。四个单体围合而成的室内中庭,透过四周悬挂的全透明玻璃以及顶部的天窗,引入外部的风景和自然光,共同实现了时空交汇的环境体验。
70多件展品,包括艺术家的水墨戏画、戏曲速写、文献资料、视频影像及衍生品等,在这个特别的空间里铺展开来,仿若行云流水的曼妙舞台上那一幕幕移步换景的戏。印有戏画的透明帷幔从顶上垂下,在天光下颇具氛围感。其中,戏画与速写部分囊括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窦娥冤》《西游记》《百花记》《孽海记》《红梨记》等众多传统戏曲题材,更有“无丑不成戏”一组24幅的戏曲丑角形象的集中展出,极具视觉震撼力。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艺术家戏画创作生涯中的第一幅戏曲人物画《通灵宝玉》。画中的这位贾宝玉不是别人,正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展览以这幅作品为起点,引领观众走进朱刚的戏画世界。
《通灵宝玉》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朱刚在一家音像出版社任美术编辑。那还是一个卡带风靡的年代。“当时卡带封面都是明星的大头照,几乎千篇一律,我就想打破陈规,来点变化。”朱刚回忆道:“正好要为越剧《红楼梦》的卡带设计封面,于是心怀忐忑地尝试用水墨画了一幅贾宝玉。”
朱刚之所以忐忑,是因为担心艺术和市场的认可度。没想到,徐玉兰在看到这个封面设计之后,连声说好,还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有了老艺术家的首肯,朱刚对于自己的创作也有了信心。当带有水墨贾宝玉封面的卡带推向市场之后,反响甚好,以至于许多戏曲名家都希望朱刚以“戏画”来包装他们主演的音像出版物。
为了画好戏画,朱刚成了资深戏迷。每周都会去上海昆剧团等小剧场听戏。此后,作为总编辑的他有了更多与戏曲演员交流的机会,更是深入排练厅、深入后台,了解戏曲的一招一式,了解戏曲的服饰、化妆和道具。“只有看戏、知戏、懂戏,才能画好戏。”朱刚说。
约四十年来,朱刚仅水墨戏画就画了超过千幅,背后则有数万张戏曲速写作为创作基础。其中有抓取记录动态造型的,有入戏之后坦露心迹的,还有自成灵妙空间的。此次展览策展人、上海九点水美术馆馆长陈君达特意从中精心挑选了30余幅速写作品,以“未加修饰之作”向观众展现艺术家对于戏画创作最为纯朴、自然的一面。
朱刚《宇宙锋》
创作戏画,朱刚也越来越积累起独到的心得。他透露,早年画戏画,其实尝试过油画的形式——接受过系统西洋绘画训练的他,本就深谙油画技法。他却在实践中发现,还是东方的水墨与中国传统戏曲有着天然的亲近。但他的戏画又显然不同于关良的稚拙率真,林风眠的大气明艳,高马得的风趣幽默,而是带有自己的辨识度以及思考。上海美专的美术教育因子,在他的这类画中得到了良好的承袭。朱刚的戏画,在吸收西画素描技巧的基础上,将形体塑造方法融入传统国画的笔墨之中,形成了线与形体造型的巧妙结合,以“整体上写实,枝节上写意”为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朱刚《贵妃》
朱刚告诉文汇记者,近年来,自己一直在揣摩如何用一幅戏画传递、浓缩一整部戏的精神意蕴,而不是仅仅表现一部戏的某一个瞬间。在此次展出的作品《贵妃》中,人们能够看到杨贵妃身后飘落的花瓣,是对她自缢的哀怜,而不会觉得仅仅是为了画面的美丽,而看到作品《窦娥冤》中窦娥上方腾空而起昭示冤情的血滴,而不会觉得失去了地球引力。展览对每一幅展览作品的画面出处以标签形式进行了文字注解,让观众更能通过一幅戏画去感受整部戏。
值得一提的是,朱刚的戏画亦有大量研究作为支撑。他曾深入研究戏画的历史,并撰写《戏画和戏曲的前世今生》。此次展览中一整面墙的“戏画年谱”,便是重要的文献组成部分。他指出,华夏大地留下的岩画、彩陶、帛画、壁画、画像砖等都记录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孕育与形成。例如,属于马家窑文化的一只陶盆,盆内壁用黑彩平涂的手法绘制了三组舞蹈图案,绕盆一周形成圆,每组舞者均为五人,手牵着手,翩翩起舞,造型简练明快。这是迄今发现最早描绘原始歌舞场景的“戏画”。朱刚也提到,戏剧人物画在古代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便是肩负着戏剧传承的使命,“当时没有摄像,没有照片,服饰化妆等等用文字来表述难以给人直观印象,绘画恰好弥补了文字的短板”。
“戏画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朱刚说。优雅的体态、轻盈的身姿、舞动的水袖、表情的灵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间演绎出戏曲人物的神韵……的确,朱刚的戏画近年来持续吸引着海内外观众欣赏的眼光:他的戏画视频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国外媒体官网也纷纷为他的戏画开设专栏。
与此同时,朱刚也看到,“我们不能只是让老外停留在看个热闹,他们还应该了解甚至理解戏曲的内容”。接下来,朱刚希望通过戏画想把中国文化的传播工作做得更细一点,更深入一点,在艺术表现方面想尝试一些新的探索。据他透露,或许可以重拾油画这种媒材画中国戏曲,毕竟油画是外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艺术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必然不同于自己早年的尝试,在创新方面需要花一番心思。朱刚说,只有理解戏曲,方能提笔画戏,也只有理解戏画,才能让中国戏画走向世界。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