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心声:拒绝标签,活出自我
“学霸”们看“学霸”这张标签,会有什么样的眼光?在张肖羊看来,这是一种调侃和崇敬并存的说法。“叫别人学霸,基本上还是一种温暖、正面的心态。”但她并不同意“学霸”、“学渣”的绝对等级划分,“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地方,学渣可能在别的领域就是学霸了。”她对记者说,在一个领域要成为“学霸”,必须智商和情商都要兼备,光有智力是不行的。
也有学生认为,“学霸”是社交网络时代的产物,是学生们在社交网站发言,面向公众、展示自己时的一种自我保护,这种语言反过来进入了实际生活。一位“学霸”告诉记者,他觉得虽然对“学霸”的描述感情色彩不一,有褒有贬,但实际上都是将他远离了那种真正为了兴趣而学习的人。并且,和从前的说法“大牛”不同,“大牛”是对客观能力的描摹,而“学霸”则是把学习过程给描摹了出来,仿佛一个人被称为“学霸”,他就是在用一种压迫性、高强度的方式学习。
作为社会风气的某种投射,“学霸”似乎和“土豪”有许多类似之处,例如,都是在肯定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同时,否定他的另一方面,都在看似崇拜的姿态下,暗含嘲讽和自嘲。
刘晨感觉,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这些单一的名词标签背后其实掩藏了整个学习教育系统的固有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人在高考结束以后都还在用这个标准考虑问题?“很可能,大学生本身由于专业设置的问题,自身应有的技能没法训练好,但他们又做不到真的逃课去做好真正自己感兴趣的事。”在她看来,自称“学渣”,这种自嘲的姿态是在向单一的成绩标准投降,而同时又不愿去寻找自己的价值观。
“人的维度是多向的。一个人是不是努力诚恳、是不是有眼界、有没有洞察力和判断力、对生活态度如何,这些都是接触多了就能了解的重要特质。”一位昔日的“学霸”对记者说,当人们长大,也许就会放弃“学霸”这个维度太过单一的说法,改换更成熟的角度去看待他人。
文汇报记者 黄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