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学生发展银行、创新创业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为学生搭建出了一个个精彩的舞台,让学生尽情演练,彰显了“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唤醒学生的“主角意识”和“创作激情”,让学生敢于做梦、勤于追梦、勇于圆梦,真正成为大学的主人。在那里,老师是学生的导师,更是学生的同伴,是学生的知己……
呵护灵感 释放激情 孵化创业梦想
最近,上海金融学院两位学生的创业故事颇受关注,一位是“百米微”快递创始人王明,另一位是打造坦桑尼亚第一家电子商务网站的毕业生王风斋。百米微的诞生源于会计学院学生王明的一次郁闷的收快递的经历。出于校园安全考虑,绝大多数学校不允许快递入校派送。每天上午快件到校的高峰时刻,外环边上的上海金融学院门口就会交通拥堵。王明想到,是不是可以对快递公司的货物进行截流,代他们进行校内的派送。对快递公司来说,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对自己来说,可以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王明找到了创新创业学院的副院长张树义教授进行咨询,张教授非常支持,并且给王明梦想中的公司取了名——“百米微快递”。“这个名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这是从校门到师生手中的最后一百米,还有一层是要用百米冲刺的速度给大家送快递。”创新创业学院也把王明的创意正式列为创业项目进行扶持。自2012年6月运营以来,百米微快递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每天的快递量稳定在四五百件。百米微快递已经与顺丰、申通、圆通、中通、汇通达成了合作,原先只有四五人的小小团队逐渐扩大为23人。王明也开始拓展校内收件业务,以比市场价优惠的价格为师生们寄快递。2013年3月,王明的“上海瓦耶实业有限公司”正式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百米微”成为公司的重要品牌,小小的创业项目在创新创业学院成功孵化,成为了真正的法人实体。
王风斋是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2013届毕业生,创业一直是他的梦想。毕业前夕,他和该校来自坦桑尼亚的在读留学生Shafii和Justine一起,敏锐地捕捉到了坦桑尼亚电子商务仍是一片空白的商机,将创业的脚步迈向了坦桑尼亚,成功打造了坦桑尼亚第一个电子商务平台Chinaworldbuz,希望能为中坦之间货物贸易往来提供一条更直接更便利的先进模式,开辟一条中坦贸易便捷通道。2013年12月环非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自贸区注册成功,公司吸引了两位天使投资人注资50万,先后总投资70万元人民币。2014年1月,王风斋和他的团队到坦桑尼亚进行推广并开设了驻坦办事处,受到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等18家媒体关注。
年轻因为有梦而珍贵,创业梦想需要学校、老师共同呵护。2010年,上海金融学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任务和举措,建立了由教务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和各二级院系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和创业园区,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2012年10月成为首批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建设项目。学校鼓励创业,扶持创业,“百米微”、Chinaworldbuz正是这一氛围下的优秀代表。上海金融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应小陆介绍,在百米微快递草创阶段,学院就从多方面为它的成长保驾护航: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争取基金、咨询注册事宜、提供场地。在王风斋创业的过程中,创新创业学院给王风斋提供了货品中转场地和办公室,介绍了对国际贸易非常有经验的陈琦老师对王风斋进行指导,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罗月领也一直关注着王风斋的成长,为他出谋划策,“王风斋身上有一种创业者的精神,不怕挫折,坚持不懈。他的团队既有跨国背景,又有较好的知识结构。”
在上海金融学院,已经把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列入了教学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22门“创新创业类”素质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修满2个学分,在2013级学生中,还把《创业基础》纳入必修课。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全国挑战杯比赛、国际赛扶比赛等竞赛,王风斋制作的“虫洞公益网络平台”就曾获得第一届“瞻远杯公益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2011年联想微公益大赛复赛的全国前五名。
目前,创新创业的意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接受并付诸行动,2012年,学校有60个学生团队在市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中成功立项,44个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年市级项目达71个,其中国家级18个、校级44个,学生参与人数700余人,覆盖面日益扩大。这些项目中,“融益书屋”已经成功注册上海融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soho外贸自主创业”也正式注册上海敏繁贸易有限公司,成为创业实体。2014届毕业生中,上海金融学院多名同学在自贸区注册公司、开展中非贸易。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涌现出一批创业小明星也就不足为奇了。
量“生”定做 搭建平台 共筑学子家园
上海金融学院有两个特别吸引学生的去处——学生活动中心和学生事务中心,两个中心的建成折射出学校一以贯之的“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2009年3月,上海金融学院党委提出了对新校区106亩地块的新建项目的功能进行调整的思路,强调要以学生为本,提倡自我学习、与社会交往。于是学生活动中心通过整合其它功能被适当放大,作为一个重要建筑被单独设置。这在建设经费和办公资源都极其紧张的当时,体现出校园建设者们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视和魄力。2011年11月,学生活动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一楼的小剧场成为全校各类大型文艺活动的首选场地,五楼专业的舞蹈室、器乐室、声乐排练室、戏剧排练室、琴房、书画室等为学生提供了施展自身才艺,提升艺术气息的平台。众多的会议室、社团活动室、班级活动室、学术活动室、理论社团活动室等可供学生举行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活动。二楼有学工部、校团委、学生会、社联、红十字会,意味着这里是处理学生事务、自主化管理为一体的办公服务场所,扁平化的机构管理方式使工作得以高效开展;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业素养教育中心共同造就了中心的服务功能,帮助学生拥有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和健康的心理,从而更成熟地走向工作岗位。整个学生活动中心的建筑面积达9032平方米,共有68个房间,其中学生活动室有30多个,每天对外开放。学生活动中心的良好环境,也让来校实地开展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的专家大为赞赏。
“硬件不是决定性因素,抓好学生活动中心的内涵建设,不断有活动投入才是关键。”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生活动中心在建成两年多的时间里,组织举办了大学生艺术节、合唱、舞蹈、书画、民乐、话剧等多个专场,参与人数6000人次左右。高雅艺术进校园、十佳歌手比赛、班团活动、经世讲坛……仅2014年3月,学生活动中心接待处理事务约710余起,小剧场使用率大约在5000人次左右,学生们对学生活动中心的“钟情”程度可见一斑。
在学生活动中心的舞台上,很多同学实现了站在聚光灯下一展才艺的梦想,历练之后又飞向了更大的舞台。短短的几年,从学生活动中心走出了能在上海音乐厅参演上海大学生音乐会的大学生合唱团,走出了能举办专场的舞蹈团、民乐队,其中“白乌鸦剧社”最具代表性。白乌鸦剧社的前身是小品相声协会,“我们是乌鸦,没有华丽的羽毛,却心怀鸿鹄之志”。“白乌鸦”象征着敢于做梦、勇于创新、打破成规、坚持不懈。学生活动中心建成后,503成为了戏剧排练室,小剧场成为他们校内公演的舞台。2014年,继《以爱之名》斩获第七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艺术节“优秀演出奖”之后,白乌鸦创作演出的《天黑请闭眼》再度登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台,入围第十一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艺术节决赛,《就业办的故事》入选第三届上海大学生校园戏剧展演剧目,剧社的近百名同学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学生活动中心使校园不再仅仅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场所,也建造出一个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文化社区。
学生事务中心从筹备到运行,是学校管理理念上一次大转变。学校各部门分散在校园的各个楼宇,事务办理流程复杂,以往学生办理事务需要跑好几个部门。以补办学生证为例,学生需要在教务处网站下载补办申请表、到院系盖章证明身份、到教务处交表、到财务处缴费、到教务处取新的学生证,时间长、环节复杂。“以方便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校园事宜”为目的的学生事务中心正在改变这种现状。同学们只需在事务中心的柜台进行身份识别,提交申请,提供手机号码,事务中心就会将补办业务代为推送到教务处、用一卡通终端进行收费,同学只需等待短信通知、到柜台领取证件即可,“我们的目标就是尽量简化流程。”事务中心表示。简化之外还有快捷。以前同学们要想开具成绩单证明,只能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到教务处办理,今后则可以随时在事务中心的“学生自助打印服务系统”终端上打印,现场通过一卡通或者投币方式收取费用,同时开通的还有在读证明的打印等业务。这些事虽小,却是每个学生可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
学生事务中心一线柜台的接待工作全部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自主管理,学生服务学生”,这种形式让前来咨询、办理事务的同学感到放松、有利于沟通,对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极好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提高文化素养,锻炼人际沟通和领导能力,塑造社会责任和团队精神,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是学生活动中心,还是学生事务中心,都为师生们提供了校园文化活动与交往的公共平台,对于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聚诚守信 锻品修行 提升职业素养
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逐渐深入,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素有“未来金融家的摇篮”美誉的上海金融学院也在深入思考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金融人才,“立诚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传递出学校对金融人才的诚信和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上海金融学院,同学们都熟悉“四六评价体系”。“四六评价体系”是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绩由课堂成绩和日常综合表现共同组成,其中课堂学习成绩占60%,日常表现占40%。这一评价体系,旨在改变以往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与行为表现“两张皮”的现象。作为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四六评价体系”实施10多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四六评价体系”的基础上,2013年,上海金融学院结合金融职业素养教育,创新性地推出了“学生发展银行”。在这个银行,流通的不是人民币,而是“成长币”,当学生获得助学金之后,不能一“领”了之,而是必须在大学四年中用综合素质提升的“成长币”如数偿还。课堂、实践、个人能力,都可以根据一整套的“信贷偿还量化标准”兑换到相应的币值,1个“成长币”对应1元助学金,“以成长偿还奖励”,这种形象的学生成长档案,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发放助学金的方式,督促学生付出才有收获,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将简单的金钱资助落实到“资助育人”,促进学生发展。
“诚信、责任、服务、合作”,这是上海金融学院对金融人才职业素养的凝练表达。在学生发展银行,从行长到柜员,都由学生担任。虽说是虚拟货币,却有着实际的运营载体,一切比照真实的银行机构进行设置,理事会、监事会、行长、总行办公室、总行营业部、风险管理部、客户业务部一应俱全。除了理事会和监事会由学校相关部门担任之外,其余岗位全部由学生担任。并参照银行模式,设计了行服,制定了行训,引入了正规的银行操作系统,印制了凭条、单据、设置了客户经理和柜员,这样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客户”能感受到“学发行”的正规化和职业化,也是为“任职”于“学发行”的学生提供模拟银行的工作环境,体验真实的银行业务流程,这给学生们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平台——金融人的“服务”和“合作”教育在这里润物无声。
倡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理念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学生活动中心的场地管理由学生自主完成,全校为学生提供450个勤工助学岗位。在这里,同学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被充分的发掘,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学生通过“诚信、责任、服务、合作”的实践,正慢慢体验和学习着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探索博雅教育
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之说,从儒家的六艺开始,博雅教育的目的就不是给学生单一的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上海金融学院作为一所具有62年办学历史的财经类院校,一直在探索。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培养学生写得出一手好字、坐得住冷板凳,上海金融学院的前身、上海市银行学校就开始在学生中推广书法教育。那时,书法课是学生的必修课,每人都要学习一个学期。在学习生活之余,学生铺开笔墨纸砚,凝神静气地写上一段,对培养淡泊、沉静、豁达的个人修养大有益处。随着学校的变迁,书法逐渐成为选修课,却依然受到同学们的追捧,是选课时的“明星”课程。50多年来,书法课的课堂上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书法爱好者。有人成为了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也有人因此放弃了热门专业,选择走书法的专业道路,正如2012届会计专业的徐凌所说:“我从书法中学到的是一种叫态度的东西,是认真与严谨,是真诚与朴实;它使我知道什么是愿坐冷板凳的坚守,它让我知道了‘一生’和‘一时’的区别。”毕业后,徐凌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书法传播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升本建院以来,学校每年都有像徐凌这样在学生书法协会里浸淫了4年之后最终选择在书法上继续深造的同学。
近年来,上海金融学院逐渐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在公共基础选修课中设置了“人文社科”、“科学技术”、“艺术体育”和“国际视野”四大板块,包括“美学”、“哲学导论”、“跨文化交际”、“西方政治思想史”等总计百余门课程。同时,为了弥补财经类院校文史哲教学资源少的短板,学校还将引入国际优质网络开放课程,供学生学习。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和发展,上海金融学院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资源优势,较早地迈出国门,与国(境)外高校机构开展合作,成为沪上较早到国外办学的高校,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占国内学生数的7.5%左右,这在同类财经院校中已属于中上水平。学校还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丹麦、澳大利亚、芬兰、瑞士、日本、越南等国(境)外40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培养,合作交流项目32个,合作办学项目2个,合作办学在校生600多人。全方位的对外交流,得益的是中外学生,中外留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逐渐深入,从原先在课堂上一起学习到毕业后一起合作办企业,无不获益于浓厚的国际化校园氛围。
在课堂教学之外,上海金融学院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高素质的学生已经不是单纯地从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熏陶出来的。学校的明德讲堂、名家讲坛、各类沙龙和读书活动营造着学习气氛,各类文化节——数学文化节、会计文化节、国际文化节都如春风化雨一般践行着文化育人的理念。近年来,为了适应国际化办学氛围,拓宽学生视野,学校推出了博雅教育“男生女生”项目,给女生们讲仪态、讲红酒品鉴,给男生们讲咖啡文化、讲绅士礼仪,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一位男生表示,自己在某外资银行参加面试的时候,真的谈到了咖啡文化,让他感慨在学校接受的博雅教育没有白学。学校每年举行的金融服务礼仪大赛,不仅让学生懂得了作为未来金融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礼仪要求,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信的仪表仪容。
这一切,都是上海金融学院在践行学校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中提出的建设“应用型优质本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涵养的专门人才。
学校发展需要活力,活力之源来自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钻研兴趣,让学生的活力充分迸发,是大学使命所在。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上海金融学院正朝着“培养优质人才、办好优质大学”的目标,不断探索,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