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县,不少学生不肯说、也不会说崇明话。不仅仅是语言,当地许多特色文化也渐渐被青年人所“丢弃”。在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特级教师宋林飞看来,孩子们对养育自己的这块土地认知上的陌生感与情感上的疏离感,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灵发育不良,也是学校履行社会文化功能中的严重缺陷。
于是,宋林飞率领课题组与生态岛建设同行,进行了长达近10年的分项目课程系列化构建,即跨文理学科、跨学段的“生态崇明”地方课程体系性构建实践探索。县级层面开发了“崇明历史”、“江风海韵”、“乡音可亲”、“崇明岛精神”等多种乡土课程,纳入初中课程体系;学校层面先后涌现了“鸟文化”、“崇明山歌”、“崇明号子”、“灶花”、“扁担戏”、“芦苇恋歌”等一批具有崇明乡情特色的校本课程。目前,崇明多数中小学、幼儿园能看到融入浓浓乡土情怀的特色课程。
培育“乡土课程”的种子教师
为弥补乡土课程的学理研究不足,宋林飞近年公开发表了40多篇乡土课程研究论文,2014年在《现代教学》杂志上开设了“乡土课程建设”专栏;他还带领团队,撰写了5本相关专著,对乡土课程的几个核心概念、特殊功能与发生、与三类课程关系及乡土课程的编制与实施等进行了系统梳理。
2007年始,宋林飞组建了“崇明县乡土课程研究工作室”,先后招生两期学员,培养了20多位乡土课程的种子教师。这些教师都成了中坚骨干,在校长、科长、教研员、教师等不同岗位上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学员、裕安中学生命科学教师沈金说,宋老师让我懂得了融通生活与上好课、上活课,成为一名好教师之间的关系。例如初中生对“遗传变异与非遗传变异”不能够很好理解。沈金用了崇明甜芦粟如果换个地方种植,口感会改变很多这一实例,学生一下就懂了。如今,沈金已经把融通生活作为上好课的一种专业自觉,成为了他的课堂教学特色,在多种场合作了展示。
贴近生活课程让学生更爱家乡
崇明的“四句头山歌”是一种很优美的民间艺术体裁,但如今的崇明孩子,几乎没人会唱。崇明县有所学校把“四句头山歌”以课程的形式搬进了课堂,并以今日崇明人新生活为内容,对传统的歌词做了创编。学生在编唱山歌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音乐常识与基本技能,同时激发了乡土爱、故乡情。
为了形象地显现酸雨的危害性,教师配制“酸雨”溶液组织学生到青菜田地作对比实验。结果却大煞风景:被喷“酸雨”的青菜不仅没有萎蔫,反而长得更为挺拔。执教教师分析后发现:导致青菜没有萎蔫的因素是多样的,可能是由于长时间不下雨,青菜本身很“口渴”;也可能是喷“酸雨”的缘故,对根系的影响不大;还有可能是青菜一生中对“酸雨”有不同的敏感度;更有可能是所配的“酸雨”酸度不够……随后,学生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学习。
宋林飞认为,真实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有别于书本世界与实验室,对学生成长有特殊价值。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
文汇报记者 张鹏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