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强(左)在指导学生。
■本报记者 张鹏
近40℃的天气,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数控专业的王文强钻进车间,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师傅拉了电闸才肯回去休息,20岁的他获得上海职业技能竞赛学生数控组金牌;21岁起,王文强就留校任教,并连续七届成为数控车床参赛队的“总教头”,他与选手们同吃同住,精挑细选典型的图纸作为备战题目,所带的学生一次次摘得金牌。
王文强,实现了从“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的完美蜕变。
勇于挑战权威
“我是第一届数控专业学生,那时选择这个专业的人很少,因为比较辛苦。”2004年,王文强作为数控车床专业四年级学生,代表上海市赴天津参加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因为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练习,比别人多付出多努力,是唯一的办法”。
从早晨8点到晚上21点,周一到周日无休。备战的日子,用“天昏地暗”来形容王文强的生活并不为过。按照全国比赛的要求,一道题目规定完成时间是6个小时,刚开始上手从准备刀具、材料到测量、完成题目,至少都是十几个小时。王文强只能靠不断地练习提升速度,时常是被老师逼着才能回去休息。
3年苦练,一炮打响。王文强凭着出色技术“突出重围”,作为上海唯一中职生代表,破格和几名高职生一起参加全国决赛。同年,王文强获得了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学生数控组第一名,年仅20岁就拿到上海市技术能手称号,并晋升数控技师。
在校期间,王文强就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并连年获得奖学金。对待学习,他从不马虎,每个细节都不肯放过。当时,数控最难的技术是“宏程序”,为了早日掌握,他在草稿纸上反复画图、计算,废寝忘食。一次实训中,王文强和指导老师在一个参数上产生分歧。下课后,王文强连续花了几个小时翻阅资料,反复操作机床,获得正确的数据时天都快亮了。第二天,王文强把数据验证交给老师,老师都竖起大拇指感叹道“后生可畏啊”!
敢于面对质疑
2005年7月,王文强凭借优异成绩毕业。是时,也有不少高薪企业向他递出橄榄枝,但最终王文强决定留校任教。“4年前,我什么也不是,做出这样的成绩,我从心底感激学校。”
王文强带教的是一个数控专业实验班。“第一次见到小王老师我们也有些惊讶,也会担心这么年轻的教师带我们班级能不能服众。”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08级毕业生周清回忆说。
但是很快,周清和同学们发现了这位年轻老师不仅技艺精湛,还亲切可人。“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待我们像朋友一样,鼓励我们主动发问。一个学年下来,班级同学理论知识和技能都有长进,小王老师成了学校的明星教师。”
其实,对王文强“年轻”的质疑不仅发生在课堂。2008年,年仅24岁的王文强经学校推选,与经验丰富的朱金洪一起成为全国职业院校上海市队数控车床教练。消息一经公布,各种质疑声不绝于耳。
刚当上总教头的王文强也经历过痛苦的转型期。“以前做参赛选手只要管好自己、努力练习别出错就可以了。如今做了教练,不仅要指导学生技术,还得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乃至身体状况。”
全国大赛备战的3个月,王文强和选手们同吃同住。有时候训练到半夜12点,王文强回去还要给选手们出第二天的训练图纸。没有经验的他一边向朱金洪请教,一边将全国比赛乃至世界比赛往年真题反复推敲,总结经验。一次,选手们遇见一道从未见过的“T型螺纹”题目,如何编写程序无从下手。王文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向全国大赛的专家们请教,一周里每天只睡3个小时,终于编写出了螺纹的程序。王文强第一年指导的2名选手分别获得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床一等奖”和“数控车床二等奖”。
如今,没有人再会质疑王文强的实力,但他却不断挑战自己。几年来,王文强利用业余时间考出上海电视大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文凭。“一路走来,基本挤着时间用,虽然很累,但很充实,我喜欢这种忙碌的状态。”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