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双甲子,历经中国近代史的波澜壮阔。依然鲜活、优秀的北大,昨天迎来的它的120周年校庆,隔壁“清华小五爷”的告白更是狠狠地刷了屏。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北大迄今27位校长中,竟然有约三分之一,曾在上海求学、任教、办学。从1978年到1999年,更有连续六任北大校长,竟然都是魔都学子。
上海,在千里之遥,却深深影响着北大的精神与风气。
他们,都曾担任过上海学校的校长
严复(1912.02—1912.10担任北大校长)
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的严复,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以教育救国为己任。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应马相伯之邀,回到上海,协助创办复旦公学(今上海市复旦中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校长。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后,严复遂成北大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执掌北大八月间——北大可能被停办的生死存亡之际,严复上书力争又四处奔走筹款,终于保住了北大。
蔡元培(1916.12-1927.8担任北大校长)
1901年3月19日,辛丑二十七年,34岁的蔡元培,第一次拜访澄衷学堂,随后代理澄衷学堂(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校长,即为首任校长。
蔡元培在澄衷任职期间,除处理制定学制、开发课程等日常教务外,还留下了三件具有历史文献性的作品。
第一件,审定《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蔡元培日记》记载:1901年8月19日“识别澄衷蒙学堂所编《字课图说》竟”,8月20日“致章一山书,送《字课图说》,并还《文通》”。
第二件,与校长、教务主任等共同制定了《澄衷学堂章程》。《章程》近万字,发表于1901年。《章程》规定了学堂的学制、课程、规章,约定了师生、职员行为准则。这大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基础教育学校最早最完备办学章程。
第三件,为澄衷蒙学堂创办人叶澄衷撰写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里,蔡元培高度赞美叶公“内行纯挚,事母以孝闻,尤勇为善”、“君功于国甚大”。
许寿裳作为在绍兴中西学堂里蔡元培的学生,不写老师的教育起始点在中西学堂,却写“因材施教始澄衷”。
1901年9月,被聘为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
据曾就读于特班的学生们回忆,蔡元培的教学方法新颖,常开列出诸如哲学、政治、文学、外交、经济、教育等约二、三十门科目的书目清单,让学生各选一、二科仔细研读,并要求每日撰写读书札记。学生所呈札记,他不但亲手批阅,还每夜例请两三名学生就所呈札记讨论交流。
南洋公学“墨水瓶事件”后,学生“相率退学”,总教习蔡元培亦辞职,求学无门的孩子让老师日夜牵挂。
蔡元培四处筹款,创办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男校)、爱国女学(今静安区爱国学校)并出任校长。
自1916年始,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十一年,蔡元培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让北大终成中国高教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们,都曾在上海求学
蒋梦麟(1930.12-1945.9担任北大校长)
1886年1月20日生于浙江余姚蒋村。1898年,年随家迁往上海,入天主教学校读英文。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起,举家迁回余姚读书。
1904年再赴上海,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
“我生来体弱,进了南洋公学以后,开始体会到要有高深的学问,必须先有强健的体魄。除了每日的体操和轻度的运动之外,还给自己定了一套锻炼身体的办法。每天六点钟光景,练习半小时的哑铃,晚问就寝前再练一刻钟。继续不断地练了三年,此后身体一直很好,而且心情也总是很愉快。”
作为北大任期最长的校长,蒋梦麟平生自诩“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他以此“三子”为行为准则,服务了北大数十年。
《民国百人传》作者吴湘湘为蒋梦麟盖棺论定道:蒋梦麟先生在民国教育史上地位,仅次于蔡元培。
胡适(1945-1948担任北大校长)
1891年12月17日,寒冷的上海冬天,胡适在浦东川沙(一说浦西老城厢大东门)出生了。1904年春,虚岁十四的胡适,回到出生地上海。
“我在上海住了六年,换了四个学校,这是我一生的第二个段落。”
他初入梅溪学堂(今黄浦区梅溪小学),开学第一天,胡适穿着一件蓝呢夹袍,外罩绛色呢大袖马褂,留着一条小辫子,操着一口安徽土话。走进学校,他立刻被许多小学生围观了,大家都笑他是乡下人。在这里,胡适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议论文《原日本之所由强》。
胡适到上海第二年进入澄衷学堂(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念书。澄衷学堂的科目比梅溪学堂丰富,除了语、数、外三大主科外,还有物理、化学、图画、博物等。学校设立12个班,每个月要考试,成绩都要张榜公布,胡适成绩常常名列第一。语文老师杨千里的一道作文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让他热血沸腾,少年取“适之”为字、“适”为名。
1906年,学校开除一个同学,胡适感到不公平,就向学校交涉,结果受到记大过处分。这时,中国公学正在招考,胡适就去应考并被录取,于是胡适在这年暑假肄业离校,结束了澄衷学堂一年半的学习生活。1908年下半年,中国公学的干事和学生发生冲突,大多数学生退学,另组中国新公学(今吴淞中学)。胡适无钱继续学业,令人欣喜的是,这时他被聘为中国新公学的英文教员。然而,好境不长,1909年10月,中国新公学因资金困难宣布解散。
从哲学系、英文系到中文系,胡适在北大“三进三出”,他曾在毕业典礼上寄语学生:“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周培源(1978.7-1981.3担任北大校长)
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于江苏宜兴县(现宜兴市)芳桥乡后村,他家是书香门第,家境殷实
1918年春,周培源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今静安区五四中学前身之一),这是美国人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收费很高。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周培源也满怀热忱地参加了上海地区的“五四”运动,但这场运动触怒了校方,开除了几十个学生,周培源是其中之一。后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
终成我国理论物理和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世界当代流体力学四位巨人之一。
张龙翔(1981.5-1984.3担任北大校长)
1930年,14岁的湖州少年张龙翔,考取沪江大学附属中学(今上海财大附属北郊高级中学前身之一),三年后,高中毕业的他,升入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化学系。三年后,高中毕业的他,升入化学系。1934年插班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37年毕业。
抗战胜利后,这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归国任教,曾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长。
丁石孙(1984.3-1989.8担任北大校长)
1938年春夏战事日紧,11岁的少年丁石孙随家人返沪,先后换了三所中学
当年暑假,他考取父亲的母校南洋中学。由于对保守的国文老师不满,他转入光华大学附中(今华东师大一附中前身之一),1941年底上海彻底沦陷,他转入离家较近的乐群中学(今上海市敬业中学)。
丁石孙194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因怕画图,一年后转习数学。1947年,他作为学生会干部,参加了学生运动,因而被国民党投入监狱。被大同大学开除后,丁石孙进入上海大学生的黑名单,不可再入学,这也毁掉了他想大学毕业,回乡去做中学数学老师的想法。遂北上,前往清华大学就读。
吴树青(1989.8-1996.8担任北大校长)
1949年夏,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今上海市上海中学),送走更名前的最后一批毕业生。
他们中,后来有的成为将军、有的成为共和国省长、部长、还有一位当上了北大校长,他就是从小在江苏常熟长大的吴树青。
这位经济学家出身的校长,破北大南墙建中关村电子街,“中国硅谷”雏形初现。
陈佳洱(1996.8-1999.12担任北大校长)
1934年,陈佳洱在上海出生,他的父亲是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他三岁的时候,上海沦陷,上学路上被迫向日本兵敬礼,深深刺痛了少年的心,让他决心走上科学报国之路。
1945年秋,陈佳洱考入上海市位育中学,在这所重视数理化的名校,他迷上了无线电,自己动手做收音机、扩音器,学得不亦乐乎。
他说,自己一直认为:“文科学生应当具备理科的素养,理科学生也应当具备文科的素养,打基础的阶段真的太重要了。”
许智宏(1999.12-2008.11担任北大校长)
许智宏1942年10月出生,江苏无锡人,北大读完本科之后,1965年至196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历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课题组组长、室领导小组成员、副所长、所长,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让这位大学校长一下子名满天下并好评如潮的,居然是2008年新年狂欢夜上的一首流行歌曲。许智宏成功地营造了这所大学的凝聚力。这位满头华发、气质儒雅、亲切和蔼的“许爷爷”,似乎并不是一个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者的形象,却暗合了莘莘学子们对于“我们的校长”的期许,成为北大的精神领袖。许爷爷每年都在此向全校师生和校友发表新年致词,许爷爷还要唱歌,不仅唱《燕园情》,还唱《老鼠爱大米》、《江湖笑》、《隐形的翅膀》。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张鹏
来源: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