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新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实践,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联合复旦大学举办的2018学业水平考试学术研讨会,以“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与发展”为主题,围绕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与管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与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诊断等议题进行交流,以深化对高考综合改革的认识,为实践打下基础。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设计
文 /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 郑方贤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浙江的试点表明,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有效推动高中教学组织模式的深度变革,选课走班成为常态,每个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促使学校转变培养观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规范了普通高中的学习科目,确定了所有高中学生应该学习与掌握的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并以统一考试方式进行检验与评价,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一改以往较为普遍的只重视高考科目学习的现象。
学业水平考试的定位主要是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而这规定的学习要求来自于国家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所以这是一个基于标准的教、学及考试评价的过程。但从上海和浙江的实践中,发现明显存在对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教学和评价标准认识的缺陷,如普遍没有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宣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是缺少标准意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目前实施的等级考赋分机制所决定的。目前的赋分办法是依据考生在该科目考试成绩所处的百分位确定相应等第,这就形成同一个选考科目群体内部的竞争,考生必须名列前茅才能得到较高的等第,因此教与学的难度难以控制。
但另一方面,这样的赋分办法很好地均衡了不同学科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尤其是上海,实施多年的“3+1”高考科目设置已经使政、史、地、理、化、生六门科目的选科群体相当固化,显然不利于所关联学科或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实施后,激发了学生的选择热情及对选科科目的关注,基于自身特点的选择一下子颠覆了原有的课程资源和师资配置结构,这使得相当多的学校与教师难以适应,引发了对学生选择行为、制度设计的众多议论,但不得不承认是等级考赋分办法迅速推动了固有课程制度的变革,且对业已僵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效果极为显著。
还有一种观点是目前高考招生依然是基于总分的录取机制,这促使学生们追求高分无止境。新高考的总分由考生参加的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加上自主选择的三门学业水平等级考成绩合成,这样的设计把原来已经分离的统一高考科目与学业水平等级考科目又进行了合并,形成唯一的总分作为录取依据,弱化了改革价值。
比较理想的是以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作为学校投档的依据,而考生自主选择的三门学业水平等级考成绩作为进入院校专业的依据,这样既强调统一与公平,也充分兼顾个性与效率,是真正意义上的两依据。考虑到社会发展现实,只能做出分数抉择以确保公平也情有可原,但目前的制度设计已经为未来实施真正两依据奠定了基础。
放眼世界,发现除去基于社会意义的制度、程序讨论,也有很好的技术解决方案,那就是科学地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强化对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充分研读与理解,并化为描述性的语言表达,使得学习、教学、评价的标准相一致,在这方面最值得参照的样板就是教育部颁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而目前有些机构将国家标准束之高阁,另起炉灶粗制滥造所谓地方性、有特色的教学标准严重误导了一线教学。其次,要应用科学评价理论,将标准的描述化成具体可测量的试题载体,并综合运用计算机考试、纸笔考试或面试等,以准确获取学生的能力水平,当然这需要相当的学术支撑。这样不仅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以被科学测定,且能达成不同学科评价的一致性,应该是学业水平考试设计的方向。
作者:郑方贤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